永不褪色的忠诚
■贺 猛
海风裹挟着花香,掠过山东省军区烟台第四离职干部休养所荣誉室。晨光透过窗户玻璃,映照着已故抗战老兵、原海军第二炮兵学院副院长郭玉谦晚年的军装照。永不褪色的忠诚,定格在郭老走过的101载春秋。我的目光在展板的字句间逡巡,仿佛看到了那个在烽火中举着大刀冲锋的身影。
一
1938年早春,河北省束鹿县(今辛集市)的田间地头还堆积着未融的残雪。15岁的郭玉谦攥紧手中的大刀,站在村口的枣树下远眺。3天前,他刚从天津的工厂逃回来,眼前的一切让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日军的铁蹄已经踏破家乡的宁静,村头的杨树上还挂着乡亲们的尸首。
“可恶的鬼子!”郭玉谦咬牙切齿,握刀的手背暴起青筋。“要当八路”的念头愈发强烈。
1938年6月,经地下党组织推荐,身材瘦小的郭玉谦成为八路军冀中军区挺进支队侦察大队的一名战士。参军那天,队长拍着他的肩膀问:“小鬼,怕死吗?”郭玉谦挺起胸膛:“不怕!”可当夜行军时,听见远处的枪声,他的双腿不自觉地发抖。班长老李说:“小鬼,适应几天就习惯了,记得跟紧我。”
1939年冬,郭玉谦参加了从军后的第一场硬仗。在冀中的一次伏击战中,他所在的班遭遇日军一个小队。子弹打光后,班长率先跃出战壕,端着刺刀冲了上去。“杀啊!”郭玉谦嘶吼着,抡起大刀冲向最近的鬼子。锋利的刀刃砍进敌人的肩膀时,鲜血溅了他一脸。战斗结束后,他在死去的鬼子身上缴获了人生第一支“三八大盖”。
1941年除夕,马庄的乡亲们正在准备年夜饭,日军一个中队携伪军200余人突然进村抢劫。正在休整的郭玉谦所在连队立即投入战斗。他记得特别清楚,被日军点燃的那个草垛烧红了半边天,老乡家的年货被装上大车。他带着几个战士迂回到日军侧翼,连续投出3枚手榴弹。轰隆的爆炸声后,他们趁机冲上去夺回物资。眼看胜利在望,郭玉谦身后传来一声闷哼——同村参军的王振兴被子弹击中胸口。他背起战友往后方跑,还没到救护所,王振兴的身体就已经凉了。
那天夜里,郭玉谦一边擦枪一边流泪。连长走过来拍拍他:“振兴走了,但他守住的是乡亲们的年夜饭。”第二天,乡亲们执意要把抢救回来的猪肉送给部队,郭玉谦和战友们悄悄把肉放回老乡家的灶台上。
二
1942年5月,冀中平原上掀起阵阵腥风血雨。日军调集5万余兵力,对八路军根据地展开地毯式“扫荡”。
一天夜里,通信员带来的消息让郭玉谦肝肠寸断:他的父亲被日伪军抓去修炮楼时,因为偷偷给八路军送信,被敌人活活打死。郭玉谦蹲在麦田里,把脸深深埋进粗糙的手掌,泪水从指缝间滴入干涸的土地。连长破例批准他回家奔丧,他却摇了摇头:“现在回去,会给乡亲们惹祸。”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郭玉谦更加勇猛。北阳堡之战,他带领尖刀班突袭日军据点,亲手击毙3个鬼子;凤凰村遭遇战,一个鬼子从背后将他扑倒,两人在窑顶滚打间,郭玉谦抓住机会,将敌人从5米高的砖窑推下……
残酷的消息接踵而至。1944年初秋,部队转战至邯郸附近。一天早晨,指导员神色凝重地找到正在擦枪的郭玉谦,告诉他一个不幸的消息——他的大哥在马头车站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二哥在济南的一次战斗中负重伤,落下残疾。
那天的夕阳特别红,郭玉谦独自坐在村口的碾盘上。大哥参军前是个教书先生,总爱说“位卑未敢忘忧国”;二哥参军前是村里最好的木匠,给八路军做过许多假地雷……亲人的面容浮现脑海,郭玉谦摸着腰间的驳壳枪,深刻理解了什么叫“国仇家恨”。
“玉谦,挺直腰杆!”连长不知何时站在了他身后,“你哥走得光荣,咱们得接着打,打到胜利那天。”郭玉谦重重地点头。
郭玉谦记忆最深的,是老百姓用独轮车护送伤员的情景。1942年反“扫荡”最艰难的阶段,部队被迫转移至冀鲁豫根据地。数百名伤员全靠老乡们夜里用独轮车运送,硬是跋涉600多里到达山东省冠县。“没有乡亲们,八路军活不下去。”这句话,郭玉谦说了一辈子。北阳堡战斗后,他们截获日军12辆卡车的物资,全部发给乡亲们。
三
1950年,青岛,夏日阳光照耀着碧蓝的海面。27岁的郭玉谦整了整崭新的海军制服,抬头望着港湾里的军舰,心中既兴奋又忐忑。打了十几年仗,他要开始学习全新的战斗方式了。
“报告教官,什么是口径?”在原海军海岸炮兵学校的第一堂课上,郭玉谦认真地举手提问。晚上,他在油灯下抄写教材,在笔记本上画军舰和火炮的构造图。3个月下来,他的课本磨出毛边,成绩让人刮目相看。
1963年,郭玉谦被任命为原海军503大队大队长。面对新型导弹装备,这位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老兵拿出了当年拼刺刀的劲头。他带着技术骨干通宵达旦地研究,有一次为了琢磨透一个技术参数,36小时没合眼。警卫员小张心疼地劝他休息,他说:“打仗时3天3夜不睡都挺过来了,这点困难算啥?”
1977年,郭玉谦就任原海军第二炮兵学院副院长。在导弹打靶现场指导训练,他总能敏锐地指出问题:“小赵,刚才的仰角还差0.5度。”年轻的教员们暗暗佩服,这位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兵,硬是靠着勤学苦练掌握了现代军事科技的精髓。
四
1985年,郭玉谦正式离休。他身上的军人作风丝毫没有减退。每天早晨6点,他家准时亮灯,被子永远叠成标准的“豆腐块”。
郭玉谦的长子郭涛至今记得自己第一次申请入党时的情景。当时他在部队表现优异,本以为父亲会很高兴,没想到父亲严肃地问:“申请入党,你是靠自己的真本事吗?”得到肯定答复后,郭玉谦才露出笑容:“记住,共产党的门,只对真正优秀的人敞开。”
次子郭一丁当年想请父亲帮忙,给自己调个好单位。“胡来!”郭玉谦拍案而起,“我参加革命时连裤子都穿不上,你现在倒想走后门?”那是子女们第一次见父亲发那么大火,自此再也不提“特殊照顾”。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97岁高龄的郭玉谦坚持要捐款。他让儿子帮忙从积蓄中取出两万元,颤巍巍地在信封上写下“一名老党员的心意”。每当干休所工作人员上门送防疫物资,郭老必定让儿媳准备姜汤,和老伴儿一起走到门口致谢。
“尊重人、帮助人”是郭家最朴素的家训。从老伴儿给工作人员递去的一杯热茶,到儿女们双手接过送上门的饭菜,这条家训早已融入这个大家庭的点滴日常。
潮水日复一日地拍打着岸边的礁石,仿佛在诉说一位老兵永恒的忠诚——对党忠诚、对军队忠诚、对人民忠诚。这片赤诚,穿越烽火、映照初心,永远闪亮在岁月长河中。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