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份质朴真挚的爱
■谢祥涛
自我记事起,母亲的身体一直不好。她的身形单薄,面色苍白,看起来有些弱不禁风。
我上小学那年,村里来了拉练的空降兵。寂静的村庄顿时沸腾起来。家家户户热情高涨,忙着腾房迎军。母亲兴奋地对我说:“伢,咱家虽然小,但心意要足。解放军保家卫国,到咱家歇脚是咱的福分。”于是,母亲拖着她那瘦弱的身体,坚持把家里最大的一间房,连同堂屋,都腾了出来。她扫了又扫,擦了又擦,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好让官兵住得舒心。随后,她又将家里仅有的几件像样的家具——一张漆皮斑驳的木桌和几条长板凳,仔仔细细擦拭干净,吃力地搬进了那间为战士准备的房间。一切张罗停当,她满怀期待地迎接“最可爱的人”住下。
有这群生龙活虎的官兵,我家小院变得十分热闹。母亲忙前忙后,拿出平日舍不得吃的鸡蛋,煮给战士们吃。战士们过意不去,但拗不过她的热情,便主动帮家里挑水扫地,临走前还悄悄把钱留下。母亲拉着我的手说:“伢,你长大也要像这些解放军叔叔一样,做对国家有用的人。”那些日子,军歌在我家回荡,母亲脸上泛着少见的红润。她看官兵的眼神,满是慈爱与敬重。正是母亲的言传身教,在我心里播下了向往军营的种子。
我高考结束后,母亲握着我的手说:“儿子,去当兵吧。部队是所大学校,既可以保家卫国,也能磨砺自己。娘相信你,能干出名堂。”母亲的话,点燃了我儿时的梦想。
当我穿上崭新的军装,胸戴红花准备启程时,母亲却卧床不起了。她对我说:“好孩子,快走吧,娘没事……”我强忍泪水,一步三回头地离开家。
部队远在千里之外,我对母亲的牵挂时刻萦绕。我将津贴寄回家为母亲治病,不久便收到母亲请人代笔的“平安信”:“伢,娘的病好多了,勿念。你在部队要安心训练,当个好兵……”母亲的信,温暖着我艰苦的训练生活。我把担忧化作动力,决心建功军营让母亲高兴。
然而,我并不知道,母亲那时已病重。她用尽力气编织“一切安好”的“平安信”,只为不影响远方的我。弥留之际,她还专门交代家人,不要将病情告诉我。
直到我考上军校,回家探亲时,才从亲人们闪烁的言辞与沉痛目光中得知,母亲已离世。当我跌跌撞撞地跑到她的坟前,只见萋萋荒草在秋风中摇曳。冰冷的墓碑上,镌刻着我日夜思念的母亲的名字——周复堂。我多想告诉她,儿子考上军校了,可她再也听不到了……
随着岁月流逝,我愈发理解母亲对部队那份特别的情感。那是为官兵准备的洁净的屋舍、热腾腾的鸡蛋,是鼓励儿子从军的期盼,是病重时仍寄出的“平安信”……点点滴滴,汇聚成她对军人质朴真挚的爱。
作者:谢祥涛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