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巡线路上的青春接力
——聆听信息支援部队某机务站3代官兵的奋斗故事
盛夏时节,西北边陲。信息支援部队某机务站会议室里,下连不久的新兵们盯着大屏幕,聆听曾在机务站战斗过的前辈们录制的“老兵心语”,感受他们心灵深处涌动的炽热情感。
几十年来,一代代官兵扎根大山,一手护“银线”、一手建家园,将“我责我守,我守我乐”的精神代代传承。前不久,机务站特意邀请几位老兵以录制“老兵心语”的方式,给年轻官兵讲一讲与大山相伴、与白杨为伍的奋斗故事,鼓励他们在这片荒凉又“肥沃”的土地上续写新篇章。
战士训练光缆连接修复。邱锐敏 摄
是大山接纳了我们
■原兰州军区某通信总站某连分队长 蒋明楼
前段日子,机务站的指导员打来电话,希望我录制一段视频,给下连新兵讲讲往事,一下子勾起我记忆深处的那段回忆。
我年纪大了,记忆力越来越差,老伴、孩子刚说过的话,我经常转脸就忘。可有时坐在那里,脑海里总会闪现出当年工作的片段。
几十年前,18岁的我从上海来到新疆当兵。已不记得当时一路上换了几次火车,只觉得离家越来越远,不停感叹祖国是那么辽阔。
刚到机务站,站长带着我们几个新兵四处转了转。其实也没转多久,机务站就是几间土坯房,周围光秃秃的。
机务站担负着周边地域的线路维护任务。作为通信兵,爬杆登高是必须掌握的技能。第一次爬杆、打拉线,我穿上脚扣、系上安全绳,学着班长的样子手脚并用往上爬,越爬越高,有些兴奋,不自觉加快速度,孰料一步没踩稳,直接从杆子上滑下来。幸好有安全绳的保护,减缓了落地的冲击,身上只是有些淤青。班长赶忙把我扶起来:“要把底子打牢,急不得!”
我沉下心,学习脚怎么使劲、腰怎么发力、手怎么控制。不知道手被划破多少次,不知道从杆上滑下去多少次,我终于从最初的“蠕动式”变成“环绕式”,再到可以像班长那样“腾跃式”上杆。可当我稳稳当当爬上杆头,看到自己比一旁的白杨树还要高,心头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自豪感——果然还是高处的风景更美丽。
艰苦平淡的日子里,我和战友们寻思着找点事做,开始在“阳光吃不饱,风吹石头跑”的机务站,种下了一棵棵小白杨。
战友们说,小白杨在这里叫“守边树”。是啊,又高又直的小白杨,不正像站岗的我们?没想到几年后,也许是边疆军人的共鸣,离我们不远的塔城,就传唱出脍炙人口的歌曲《小白杨》。
不是我们征服大山,而是大山接纳了我们。四季更替,寒来暑往。在群山的注视下,在小白杨的陪伴中,我从一名青涩懵懂的新兵,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老兵。
一天晚上,屋外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我们通信兵最担心的就是这种极端天气。果然,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接到光缆断了的通知,上级指示立即抢修。
我们乘车赶到20多公里外的故障点附近,一时没有找到断点。同行的年轻战士有些不知所措:“班长,难不成要一个一个桩子去找?”我拿出线路资料,结合地形进行分析判断,果然不出所料,在一处不起眼的小山包背面找到断点,完成抢修任务。返程路上,我对他说,一名合格的线路维护员,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如果平时巡线走马观花,到了关键时刻就要“熄火”。那些年,每次巡线我都是用脚步把线路丈量一遍、用眼睛把线路观察一遍、用大脑把线路“检查”一遍,这样心里才踏实。
十几年军旅生涯转瞬即逝。退役后,我被安置到家乡一家水泥厂负责库房管理工作。虽然脱下军装,但我始终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库房里的水泥就是我的“兵”,把它们码齐摆好、做好出入库登记,是我的职责。我工作第一年,进出库十几万袋水泥无一错漏,这在以前没有电脑的年代实属不易,为此厂里给我颁发了“岗位先锋”的奖状。
不管岁月如何变迁,守在机务站,就要学会耐得住寂寞。环境越艰苦,越要学会在艰苦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战士正在检修光缆。邱锐敏 摄
苦中不言苦,苦中有作为
■原兰州军区某通信总站某连政治指导员 陈 旭
每当看到公园里的人工湖,我总会想起机务站的“同心湖”。
“同心湖”是山脚下的一小片湖水,在荒山中宛如一个小小的世外桃源。湖中心有一个小观景台,休息时我们经常聚在那里,聊天唱歌。
2008年初,我从机关调到机务站任指导员,跟着战士们学习接光缆,一起爬杆作业,一起外出巡线。我想,只有把基本功练扎实了,才能做到“养兵千日千日用,保障万里万里通”。
一个冬夜,总站值班室来电,命令我们迅速抢通因强降雨被冲断的光缆。我和抢修分队带上工具赶往故障点位置,在一条小河旁发现破损的光缆,河对岸还有另一处断点。我和一名老兵脱掉鞋子,咬牙蹚过冰冷的河水,抵达对岸后,顾不得擦干双脚,便立刻展开抢修。
完成任务,我们乘车返回。那是我第一次参与紧急抢修任务,紧张过后疲惫感袭来,困乏中不停地搓手取暖。同车老兵开玩笑说:“指导员,这样的任务是‘家常便饭’,胃口好才能吃得下。”
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在机务站最可贵的是乐观主义精神——苦中不言苦,苦中有作为。
掌握业务技能后,我有更多精力去琢磨连队建设。营房旁有一块洼地,一次连务会上,一名战士提议挖一个小湖,通过修水渠将3公里外的雪山融水引来,还在地图上标出了路线。
这个建议得到大家一致同意,上报总站党委后得到批准,不过挖水渠的工程得由我们自己完成。
铺设湖底,我们前往河滩取材,每人抱一块石头,来来回回不知多少趟;开挖水渠,大家分成两队,从洼地和3公里外的水源地“两头并进”……4个多月后,清澈雪水注入人工湖。我们集思广益,给这个湖取名“同心湖”——寓意自力更生建设家园,同心奋斗开创未来。
两年后的夏天,我调离机务站。告别时,我和全体官兵在同心湖与林场间的小路上合了张影。这张照片,至今摆放在我家中书桌上。
官兵前往故障点维修光缆。邱锐敏 摄
在风雪中挺立成长
■信息支援部队某部中士 蔡 铖
听着老兵们讲述往事,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那些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同样的抢修任务,同样的种树经历,我们和老兵在时空中“同频共振”——不同时代的我们,做出了相同的选择。
机务站辖区的光缆,大多沿山架设,机务站官兵每周要不止一次对通信线路进行巡护,一趟下来要走100多公里。除了巡线,让我“咋舌”的,还有种树。
这里的地面,有一层厚厚的盐碱壳。挖坑种树时,我用力挥起铁镐,虎口被震得发麻,可地上只留下一个小白点。一上午时间过去,我沮丧地坐在篮球大小的树坑旁,心里犯了难。班长走过来鼓励我:“挺厉害啊,一上午就凿出这么大一个坑。我第一次种树,不仅没凿出树坑,还把铁镐凿坏了。”我跟着班长笑起来,心里想着,一定要把树继续种下去。
当我种下自己的树苗,我在机务站的生活也走上“正轨”。线路维护员的基本功是光缆接续,班长耐心细致讲解,让我一度认为自己上手也能手到擒来。可直到第一天训练结束,我还是没能成功接上一次。
那天夜里,刮起大风。第二天,我发现营区门前掉落了一地树枝,可一棵树也没倒下。
“咱们机务站的兵,要像这些树一样!”班长的话语简单,却让我思考了很多。我向有经验的老兵请教,光缆接续成功率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课余时间,我常去照看自己种下的小树。我和小树都是机务站的“新面孔”,我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这里扎根。
那年冬天,雪下得没过腿肚子。我和班长去检修线路,机房只能大致测出故障点的位置,具体是哪根线杆,还需要我们一根根爬上去测试。环顾四周,故障点周围大约有30多根线杆,我和班长对线杆一一检查。脱大衣、穿戴装具、上杆、下杆、脱装具、穿大衣……大半天时间里,我们不断重复这套动作,汗水湿透贴身的衣服,又被寒风吹透变得冰冷。
终于,我们在第18根线杆处检测到故障点。可冰天雪地里进行光缆接续,远没有平时方便。班长接好光缆抬起头,我一看,他的鼻涕都被冻住了。
与在风雪中挺立的树木一样,我也在磨砺中成长。我常想起班长的一句话:“树因风而赋形,风因树而留痕。”我想,树挺立的样子,就是我们戍守的样子。
(胡燕彬、王石萌、赵清松整理)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