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持续探索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大陆新闻 > 社会综合      2025-09-03 08:14:43

  天津中医药大学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筑牢人才培养根基、打造人才培养合力、拓展人才培养平台,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探索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

  坚持立德树人,筑牢人才培养根基。打造“天中+中医药”特色思政育人品牌,实施“培根铸魂”“勤学励智”“健体润心”“涵雅尚美”“砥砺笃行”“权益服务”六大工程,构建“五育+五术”德智体美劳人才培养全链条,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中医药文化传承,打造先进事迹展室,用榜样的力量凝心铸魂。实施“勇搏励志班”素质育人工程,打造“中医药+”实践大课堂,丰富“专业+”“医药+”“文化+”等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读书交流、爱心奉献、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能力培训。3万余名学子经过培养历练,在科技创新、学术前沿、志愿服务等领域作出贡献。推动建设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机制,通过聚焦教师“政治历练”“师德淬炼”“课程训练”“实践锻炼”,探索以“课程思政筑梦班”为特色的课程思政师资培养新模式,全方位培育课程思政师资骨干队伍,打造课程思政案例库382个,中医药特色课程思政案例172个,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形成全员、全课程育人格局。

  坚持产学研协同,打造人才培养合力。坚持学科交叉融合,拓展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康复学等学科布局,建设中医药大数据中心,创新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育人方式,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坚持科教融合,依托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持续探索培养独立从事中医临床、科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创设科学家育苗先锋营,持续开发以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目标,反映学术前沿的核心课程与实践项目;将高水平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材,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科创能力,打造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国家队”。推动数智教育融合,构建“中医药+人工智能”人才培训方案,建设虚拟教研室与智慧实习基地,研发“天河·灵枢”大模型、三维针灸数字人等,强化数字赋能教育教学。坚持产教融合,建设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打造“环团泊湖中医药产业带”,推动中药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创新,建立企业“出题”、学校“答题”的育人机制,构建校企联合贯通培养高素质专业型应用人才的格局。完善“国家级—市级—校级”联动现代产业学院群,成立校企联合研究平台,校企协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项目制”课程、探索“序贯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坚持学思践悟,拓展人才培养平台。以“中医典”厚植文化自信,以《医藏》点校编纂项目为平台,创新新时代古籍人才全过程培养模式,引导学生对中医古籍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点校、出版,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组织学生“晨读经典、夜练技能”,注重对中医经典古籍的教学,通过读经典、做临床,构筑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坚持以“大先生”点亮中医药传承之路,创新“传统+现代”教育模式,坚持16年开设中医传承班,创办“暑期学校三位一体践行班”“学敏班”,引导学生跟名师、育悟性、勇创新、强能力,帮助学生在跟师学习中感悟“理法方药”的内在逻辑,在真实诊疗场景中磨砺适宜技术、在反复印证中创新中医诊疗思维。学生在全国中医大学生专业技能类大赛中成绩优异,蝉联三届全国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一等奖。坚持以“中医药出海”促进全球视野,主编《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等核心课程教材,举办第六届、第七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所高等教育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培养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助力学生开阔国际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文章来源: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责任编辑:邱梦颖
热门评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