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之心不可失
■倪 玉 徐海斌
世人常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但人们往往忽略“防己之心不可失”。从很多违法违纪领导干部的忏悔看,失去防己之心是落入腐败深渊的重要原因之一。“防人”是对外界风险的警惕,而“防己”是对内心不良想法的约束;前者是被动防御,后者是主动修身。正如古人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人若守不住内心,即便监督网织得再严密,也可能像堤坝出现蚁穴般,终有溃堤之日。
那么,“防己”需要防什么?
一是防骄傲自满的膨胀。历史告诫我们,艰苦创业阶段,人们容易做到励精图治、积极进取、精神振奋,而在取得显著成绩时,人们往往会居功自傲、贪图享乐、斗志衰退。闯王李自成就是例证之一。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曾为地方发展啃过硬骨头、蹚过深水区,赢得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却在掌声中渐渐迷失:骄傲自满,听不进逆耳忠言,容不下不同意见,把为民服务变成为己服务。须知,满招损,谦受益,越是成绩斐然,越要保持空杯心态——把功劳归于组织与团队,把目光投向不足,才能让初心不被骄傲的尘埃蒙蔽。
二是防贪财逐利的私欲。“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许多腐败分子的堕落,都是从第一次伸手开始的。他们起初或许觉得只是朋友间的小意思,可一旦跨过底线,贪欲便会像脱缰的野马,最终在利令智昏中越陷越深。真正的共产党人,当以“一钱太守”刘宠为镜。他任会稽太守时清廉自守,离任时百姓凑钱相赠,他只取一文钱,离开当地时投入江中,传为千古佳话。身为共产党员,只有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以廉养心、清廉自守,方能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三是防奢靡享乐的侵袭。人的心灵犹如一块“阵地”,艰苦朴素之风不去占领,奢靡享乐之风就会乘虚而入。那些沉迷于觥筹交错、沉醉于灯红酒绿的人,往往禁不住诱惑与考验,用不义之财为自己的奢靡生活埋单,最终一步步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作为党员干部,要时刻对照先进典型和身边榜样及时查找自身不足,坚持工作向高标准看齐、生活向低标准看齐,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保持防己之心不失,须不断加强党性修养。首先,常修自省之心。古人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党员干部更应常问自己:“手中权力从何而来?”“决策是否经得起人民检验?”“独处时能否守住纪律规矩?”通过不断的自我叩问,及时清扫思想上的灰尘,让私心杂念无处遁形。其次,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党纪国法,明白“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铁律;敬畏人民群众,记得“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古训;敬畏岗位职责,扛起“权力越大,责任越重”的担当。心怀敬畏,才能在诱惑面前三思而后行,在关键时刻稳得住心神。再次,坚守赤子之心。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赤子之心。无论是面对成绩的鲜花,还是诱惑的陷阱,只有始终记得“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任何时候才能守住本心。就像焦裕禄在兰考的风沙里,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就像杨善洲在大亮山的林场里,用22年的坚守告诉我们:当官不是为了享福,是为了做事。
防己之心不失,不是一时的自我约束,而是一生的修行;不是外在的压力,而是内在的自觉。唯有常修防己之心,在顺境中不骄、在诱惑前不贪、在独处时不纵,才能让人生的航船避开暗礁,始终行驶在正道之上。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