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统修中心成立的前前后后
■王鑫伟 刘 兵 阮鹏举
修理兵、二级军士长顾迎超(左二)进行实操示范教学。胡潇潆 摄
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在空军某部机场,轮式装备车辆统修中心的灯牌早已亮起。修理兵、二级军士长顾迎超踩着湿润的草地走进车间,工装口袋里的扳手轻轻碰撞,发出清脆的“叮当”声。
抬头望向明亮的灯牌,顾迎超心中感慨万千。今年,是顾迎超扎根修理岗位的第21年,也是轮式装备车辆统修中心成立的第3年。
这些年,轮式装备车辆统修中心坚持“车轮到哪,保障到哪”,把“有事马上办”作为准则——无论是不是本单位车辆、无论是否在规定工作时间,只要接到报修电话,他们都第一时间响应。
轮式装备车辆统修中心成立之后,车辆维修工作逐渐形成了一套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更让人欣喜的是,与之前相比,该部车辆维修工作正变得越来越集约高效。
在统修中心角落里,始终摆放着一组备用小扳手。“这是给下一次临时抢修工作预备的——只要车轮还在转,我们的保障工作就不能停。”顾迎超说。
下面讲述的,是关于空军某部成立轮式装备车辆统修中心前前后后的故事,也是该部提高车辆维修效率、让修理工作变得更加高效的一次有益探索。
统修,要“统”在规范和标准上
午后的阳光透过树上的枝叶,在空军某部“轮式装备车辆统修中心”的铁门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铃铃铃——”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值班室的宁静,也打断了顾迎超和徒弟们的装备复盘会。
“你好,是统修中心吗?我们是正在驻训的任务分队,有一辆保障车抛锚了,车上装着重要设备,下午还要调试!”电话里,任务分队负责人的声音带着焦急。
顾迎超放下电话,转身抓起工具包,带着3名徒弟奔赴故障现场。“高温把发动机皮带‘烤’裂了!”到了现场,经过排查,他们很快判明故障原因,并排除故障。
车辆重新启动。任务分队负责人握着顾迎超的手,连声道谢。发动机皮带要是不尽快换好,很可能因过热使发动机受损,到时候耽误的就是后续的训练任务。
又快又好地排除故障,是如今统修中心在战友心中的形象。“又快又好”的背后,是维护标准、操作规范和检修体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事实上,在统修中心没成立之前,该部各连队往往各管各的车辆。任务繁重时,“重使用、轻维护”的问题暴露无遗。
改变的契机,源于一次装备故障。
那天,该部汽车连的一辆通勤车刹车突然失灵,连队自行检查却找不到故障原因。后来他们向该部修理所报修,最终发现是未及时清理刹车油管路,导致杂质堵塞油路。整体算下来,维修过程耗时比预期多了2个多小时。
“如果能提前保养车辆,不把故障拖严重,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顾迎超当时在该部修理所任职,他感慨,修理所往往处于被动应对的状态,由于不清楚各连队车辆的日常维护情况,每次接到报修后,维修人员都要先花费大量时间排查故障根源。这也增加了维修时间。
不久后,该部党委经过研究决定,把分散的力量攥成拳头,统一保障维护标准规范,在原来修理所的基础上成立轮式装备车辆统修中心。
“轮式装备车辆统修中心的‘统’,是‘统一规范和标准’的‘统’。”中心成立后,把目光聚焦在统一保障维护规范标准上。中心将传统的“接车—诊断—维修—交付”4步流程升级为“并行作业模式”:在接车员登记信息的同时,技术组同步启动故障检测,扩建的配件库根据初步诊断提前备好常用零件。通过流程优化,单车平均维修周期从以往的一周缩短至3天,其中轮胎更换、常规保养等简单养护项目实现“当日送修、当日交还”。
修理车间划分也迎来了细化升级——顾迎超把修理车间分隔出3个区域:左侧停待保养的通勤车,中间是驻训单位的保障车,右侧备着3辆抢修车。车间公告栏上张贴“定期维护责任表”,每辆车的保养周期、责任人、检查项目一目了然。
随着轮式装备车辆统修中心的牌子挂起,各连队装备管理员、驾驶员陆续走进统修中心,顾迎超与各连队对接训练计划,按照“训练间隙养、非任务时段修”原则制定维修保养时间表,现场解答有关配件质量、维修标准等疑问。
渐渐地,来统修中心的车多了起来。从曾经的“病急求医”,到如今的“主动体检”,这里越来越忙碌。
“多抢出一分钟”,必须把功夫下在故障出现前
顾迎超觉得,应急抢修就像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统修中心成立后,“高效维修”的能力在不断凸显。
去年暑期,某驻训分队前来参训途中,一辆运输车在离营区还有20公里的地方抛锚。当时正值晌午,地表温度高,如果长时间暴晒,车厢里的通信器材可能会受损。司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拨通了统修中心的电话。
修理兵、一级上士叶兴华接到电话,抓起工具包就往抢修车上冲。
赶到现场时,车厢外壳烫得他不敢用手碰。发动机温度还没降下来,热浪扑面而来,叶兴华钻进去就开始检查。“是制动系统卡滞,得拆下来修。”脸上的汗水顺着脖颈流进衣领,叶兴华的工装被浸湿了一大片。
一番操作后,发动机重新响起嘶吼声。车队继续前进,叶兴华站在路边,看着车队远去的背影,心里满是踏实。
如果经历了更多紧急保障任务,就会深刻感受到“高效维修”节省出来的时间,意味着什么——
一次夜航期间,凌晨2点,油车抛锚,当时有战机等着加油,顾迎超带着徒弟们,很快就排除故障,确保油料准时送达;一次,驻训单位的炊事车在半路出现故障,车上装着给官兵做午饭用的食材,顾迎超赶去修理,最终确保大家的午饭没耽误;还有一次台风过境后,营区多辆车辆被树枝砸中,顾迎超带领全员加班加点,完成所有车辆的检修工作,确保训练任务如期展开……
“多抢出一分钟”,是顾迎超和战友们在应急抢修装备时的信条。随着不断总结复盘应急抢修经验,他们意识到,要把注意力倾注到以“保”代“修”上,把功夫下在故障出现之前。
修理兵、三级军士长周飞常常在带教中强调以“保”代“修”的作用。一次,周飞蹲在修理沟里,给新来的战友讲解车辆油液检查要点。他扯着嗓子喊,声音盖过车间里的拆卸声:“齿轮油看颜色,发黑就得换;刹车油要测含水量,超标了刹车会失灵……”说着,他伸手从底盘下掏出一块沾满油泥的抹布,工装袖口又添了几道新鲜的油污划痕。
列兵小蔡神情专注,认真地听班长授课。小蔡刚下连时,总觉得“保养是小事,修车才是大事”。直到一次跟着周飞班长去给某驻训分队的保障车做保养,他的想法才彻底改变。
打开引擎盖,一股刺鼻的油味扑面而来,发动机机油已经浑浊,上面还泛着一层泡沫。“这油再用半个月,发动机就得大修!” 周飞一边拆机油滤芯,一边给小蔡算了一笔账,“大修一台发动机花费时间较长,耽误驻训任务不说,成本够做10次保养。你说,保养是不是大事?”
从那以后,小蔡真正明白了班长常挂在嘴边的话:“修车是门大学问,不仅要会修,也要会‘保’——把功夫下在故障出现前,才能让车少‘趴窝’。”
统修中心的修理兵们还制定了《轮式车辆全周期保养细则》,把保养项目拆成6大类32小项:每天检查轮胎气压、刹车踏板情况;每周测电瓶电量、查油管接头;每月换油液、清理空气滤芯;每季度拆检刹车片、检查传动系统……
档案柜里,厚厚一沓车辆保养记录,见证着变化。档案盒脊上密密麻麻的标签,记录着每辆车的“健康情况”——哪辆车换过刹车片,哪辆车补过轮胎,哪辆车调整过传动系统,大家一目了然。
在每个修理兵的工装口袋里,都装着一个磨得发亮的小本子,上面记满了每辆车的“专属档案”:1号通勤车转向机灵敏度偏高,调整时需调阻尼系数;5号某型保障车接口容易脱出,使用时要及时关注;8号运输车刹车总泵有渗漏情况,每次保养必查密封圈磨损度……
凭着本子上的记录,修理兵、中士王弘很容易就指出车辆潜在问题,检修时一步到位更换磨损零件,忍不住感慨:“以前自己保养检查总怕漏项,现在按‘档案’维修,我们出车心里特有底。”
统修中心的工作日志里,记着这样一组数据:去年一年,统修中心完成日常保养千余次,应急抢修百余次,车辆故障率比以前明显下降。
去年某部连夜转场,修理兵们连轴转,提前保养维修车辆,确保每辆车都“健康上路”。后来,他们收到一面写有“技术精湛、服务热情”的锦旗。看着锦旗,叶兴华眼里闪着光。
修理技术要“熟”,也要求“新”
夜幕低垂,营区寂静无声,只剩下统修中心的车间依旧灯火通明。
灯光下,几张沾满油污的草稿纸在桌上铺展开来,修理兵、一级上士刘威用红笔在“传动系统故障排查流程图”上圈画着,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还是不行,按照老办法,光拆解检查就要耗掉不少时间,遇上复杂故障,花更多时间都未必能定位保障车故障位置。”
在场的人都清楚:这些保障车即将出发驻训,要是在任务中趴窝,耽误的可不是小事。
众人沉默间,顾迎超拿着一张数据表走了过来,脸上带着一丝兴奋:“你们看,这是今天测试的3组异响数据,我发现,不同故障点发出的异响有明显差异。要是能通过听异响初步定位故障范围,再结合数据检测,是不是能省不少时间?”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顾迎超的话瞬间点燃了几人的思路。
几人立刻围拢讨论起来。车间里的时钟嘀嗒作响,草稿纸上的线条越来越密,大家的思路渐渐清晰:第一步“听异响定位”,通过辨别异响特征,将排查范围缩小至关键方位部件;第二步“测数据验证”,利用仪器检测部件的电压、电阻等参数,精准锁定故障点;第三步“观温度变化”,通过部件温度变化,排除非机械故障因素干扰……为了让“三步法”更贴合实际操作,他们又一头扎进实操验证中,按照新方法反复演练。
随后,他们将这些创新方法融进新编写的《新型保障车保养维修手册》。刘威带领大家对照车辆说明书,结合近百次维修案例,分类整理常见故障,详细标注排查步骤、维修技巧和注意事项。
上等兵张兴典刚下连不久,对装备性能还不熟悉,在整理案例时常常遇到难题。刘威手把手带着他拆解部件,讲解结构原理:“手册不仅要让老修理技师、老司机用着顺手,更要让新兵能照着上手。”
“学修车,一辈子都学不完,修理兵不能光干活儿,也要动脑创新。”刘威常常这样对大家说。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这个车辆统修中心,修理兵的“巧思”同样能帮助提升保障能力。
中士李逸伦针对修理地沟中无保护装置的隐患,设计出“防跌落地沟盖板”。他在盖板边缘加装滑轨式固定装置,既解决了安全问题,又避免了反复调整盖板的麻烦,提高了修理兵的作业效率。
还有一个创新,源于中士王弘对车轮内侧钢板弹簧的细致观察。钢板弹簧分解后,各片之间的锈迹和油污清理难度大,传统工具容易划伤弹簧表面。王弘借助尼龙材料耐磨且不易刮伤零件的特性,制作出带弧形凹槽的清理刮板,搭配可调节角度的刷柄,既能深入弹簧缝隙清理污垢,又能避免损伤弹簧涂层。
当一名修理兵同时具备了精湛的维修技术和创新思维,维修效率自然会大大提升。
夜色渐深,统修中心的灯依旧明亮。车间外,战鹰轰鸣声隐约传来;车间内,修理工具的碰撞声持续不停。此刻,修理兵们正在检修一辆即将奔赴靶场的保障车,沾满油污的手掌在工具与零件间灵活穿梭。他们时而用塞尺测量间隙,时而靠听判断发动机运转状态。修理兵们手中的工具虽小,却通过一次次技术优化、一项项小革新小发明,支撑起了“车轮上的战斗力”。
亲历者说
守好这片“新阵地”
■空军某部二级军士长 顾迎超
每当走进统修中心,看着宽敞的车间和整齐摆放的工具,我总忍不住想起以前在老修理所的日子。
以前修理所只负责汽车连的通用车型故障维修,其他车型故障由连队自己的修理兵解决。有一次,某连的一辆指挥车电路出了问题,连队修理兵小李趴在车里查了2个小时没找到症结,最后还是我拿着旧电路图过去帮忙。我们凑在一起又琢磨了半天,才排除故障。小李当时擦着汗说:“这节骨眼还偏只有我一个修理兵在,我经验又少,从来没有遇见这种情况。”
不仅各个单位的自我修理能力不齐,当时我们修理所的能力也存在不足。有一回,我发现一辆车的刹车片快磨没了,提醒负责保养的修理兵小王赶紧换,他说:“没事,跑几趟再说。”结果没过多久,那辆车就因为刹车不灵差点出了事故,现在想起来还后怕。
2022年,统修中心成立,各个连队的修理兵齐聚在这里,让曾经的修理所迎来了“新生”。作为亲历者,我深知这次转变不是简单的“换牌子”,而是要从根上重塑装备保障体系。新成立的统修中心保障范围更广、责任更重,我们只有通过锤炼维修保养技术,靠优质服务赢得认可,才能扛起这份担子。
随后,我们从升级硬件和优化流程两方面双管齐下。在硬件上,我们推翻了过去狭窄的旧车间,新增多个维修工位,添置四轮定位仪等大型专业设备,还改造了气管、电箱等基础设施,让维修环境焕然一新。
在流程上,我们更是做足了“减法”与“加法”:“减法”是简化审批环节,过去一次维修要一步步提交申请,现在接到故障报告后,我们能根据故障大小直接选派合适的修理兵,大幅提升维修效率;“加法”则是建立轮式装备维修保养数据库,把每台装备的维修记录、保养周期都录入系统,彻底告别“凭感觉”的情况。
统修中心试运行一段时间,某连一辆装载机液压系统出了问题。我们接到电话后带着专用工具和配件过去,很快就修好了。
不光效率提上来了,修理兵们的技术和心气也不一样了。以前大家只会修自己负责的车型,遇到复杂故障就犯怵;现在我们每月开故障分析会,大家一起琢磨怎么预防故障。有一次修一辆老旧的运输车,发动机异响的问题困扰了好几个单位,我们把驾驶员、修理兵凑在一起,拆开发动机一点点查,最后发现是某个轴承磨损导致故障。解决完这个问题,兄弟单位的修理兵也来跟我们取经。
现在统修中心的墙上,挂着一面锦旗。这面锦旗见证着统修中心成立后带来的效率之变:以前修一辆发生复杂故障的装备,最少得花费三四天,现在最多两天就能完成;以前兄弟单位来修装备,来回跑好几趟才能修好,现在一次就能解决。
一切为了提升装备保障效率。我常跟战友们说:“守好统修中心这片‘新阵地’。”统修中心不只意味着车间变新、设备变好,更意味着装备维修效率提高,让装备保障从“被动等故障”变成“主动保畅通”。
(王鑫伟整理)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