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军事训练内在逻辑嬗变
■张国栋
军事训练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基本途径,是最直接的战争准备。在数智技术加速渗透的今天,这种战争预演的底层逻辑正发生系统性重构——数据作为“战争的数字映射”,算法作为“博弈的智能引擎”,算力作为“训练的基建支撑”,三者相互交织、协同发力,形成一套指向实战的智能训练体系。这种变革既遵循军事训练的客观规律,又彰显科技赋能的时代特征,在理性架构中蕴含着打赢未来战争的深层逻辑。
数据赋能:从“经验依赖”到“认知建模”的底层突破。数据是数智训练的“基因图谱”,其价值在于将战争的复杂性转化为可计算、可模拟的认知模型。传统训练高度依赖官兵个体经验,常陷入一人一套战法、一支部队一种模式的离散状态,难以形成对战争规律的系统性认知。数智驱动下,全域战场要素被解构为多维数据集群,通过AI语义解析与机器学习,构建起覆盖战术动作、战场规则、对抗逻辑的战争认知模型。智能训练系统可将历史战例中的攻防行动拆解为若干行为特征,形成包含进攻节奏、火力配置、协同误差的“战术基因库”,使官兵在训练中不再依赖“师傅带徒弟”的经验传递,而是通过数据交互直接学习经过验证的“战争DNA”。这种用数据定义战场规则,用模型训练肌肉记忆的模式,实现了从碎片化经验积累到体系化认知构建的跨越,为训练注入科学理性的底层逻辑。
算法博弈:从“脚本对抗”到“智能博弈”的思维重构。算法是数智训练的“虚拟引擎”,其关键作用是打破“按剧本演戏”的惯性做法,促使官兵在真实博弈压力中重构思维范式。传统模拟训练中,导调组往往按照预设脚本设置对抗情节,参演方容易形成路径依赖,难以培育临机决断能力。数智系统通过加载智能博弈引擎,让训练成为一场没有“剧本”的真实对抗。AI通过学习海量战例数据,实时生成包含各种新型战法、意外危机的“非对称挑战清单”。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当参演部队采用常规部署时,会遭遇各种突发情况,迫使官兵在意想不到的困境中快速调整策略。这种算法倒逼思考的机制,使训练从被动执行指令变为主动应对不确定性,推动官兵思维从线性逻辑向立体博弈升级,真正形成“训练中暴露的思维盲区越少,战场上遭遇的意外风险越低”的逆向训练逻辑。
算力支撑:从“资源约束”到“全域泛在”的时空拓展。算力是数智训练的“基建底座”,其价值在于打破物理空间与资源损耗对训练的刚性约束,构建无处不训练、无时不对抗的泛在化生态。传统实兵演训受装备损耗、地理环境、安全风险等因素限制,难以做到覆盖全要素、全流程训练,训练强度不够和实战化程度不高的问题长期存在。数智训练依托“云边端”算力网络重构训练版图:云端算力支撑大规模虚拟联合演习,参演人员无需跨地域机动,即可在数字空间完成海、陆、空、天、电多域协同训练;边缘计算节点赋予单兵训练终端实时数据处理能力,使官兵即使在野外驻训场,也能通过智能终端接入“全球战场云”,接受实时导调和对抗训练;量子计算的并行处理特性,则将复杂的推演时间从周压缩至小时,大幅提升训练效率。这种物理空间有限、数字空间无限的特性,使训练从挑场地、选时机的粗放模式,进化为随时启动、随地联网的精准模式,实现了训练资源的高效配置与训练时间的密度跃升。
数智驱动军事训练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一个“自我迭代的战争预演系统”——数据维度解码战争规律、算法维度制造认知冲突、算力维度突破时空限制,三者共同构成训练体系的智能闭环。当官兵在数据交互中理解战争本质要求,在算法对抗中重塑思维模式,在算力网络中拓展能力边界,训练便不再是简单的战斗力储备,而是对未来战场的主动介入与提前塑造。这种从被动适应战争到主动定义战争的转变,既是数智时代军事训练的内在逻辑,也是科技强军的必然要求。唯有让训练体系始终跑在战争形态演变的前面,才能在未来战场的智能博弈中掌握先机、赢得主动。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