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中国传统历算术语解释

华夏经纬网 > 文化 > 华夏黄历 > 农历知识      2010-03-09 14:18:58

    中国传统历算术语解释

    斗建

    斗建的意义是《史记?历书》集解所说的"随斗杓所指建十二月".公元前4000~前1000年间,北斗七星比现在更接近北天极,处于恒显圈内,每天晚上都可见到.在中国古代,发现不同季节的黄昏时,北斗斗柄的指向是不同的.因此,把斗柄的指向作为定季节的标准.《?i冠子》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就是指当时不同季节里黄昏时看到的天象.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使斗柄指示的方向与月份更密切配合,人们将地面分成十二个方位,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正北为子,东北为丑,寅,正东为卯等等.夏正十一月黄昏时斗柄指北方子,十二月,正月指东北方丑,寅,二月指东方卯,……十月指西北方亥,下一个十一月又回到北方子.这就是古代天文历法中经常提到的"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等十二月建。

    三正

    指三种不同岁首的历法."正"是指正月.三正是夏正,殷正,周正.《左传》说:"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大火星黄昏中天时,夏历为三月,商历为四月,周历为五月.这表示三种历法的正月是在不同的时节.《史记?历书》说:"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这是以夏历为标准的.这两种说法实质是一致的.《左传》,《史记》都认为夏朝用夏正,商朝用殷正,周朝用周正.古人也大都沿用此说.《史记?历书》更认为:"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意思说,三种历法是轮流交替行用的.这种说法是汉代的一种历史循环论"三统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到近代,中国的王韬,朱文鑫,日本的新城新藏等人根据对《春秋》历法的研究,认为三正交替之说,只是春秋战国时宣传改变历法的托词,未必真有其事.科学史专家钱宝琮更认为,所谓夏,殷,周三种历法,实际是春秋时代夏,殷,周三个民族地区的历法,而不是三个王朝的历法。

    朔望

    朔是指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同的时刻.这时月球处于太阳与地球之间,几乎和太阳同起同落,朝向地球的一面因为照不到太阳光,所以从地球上是看不见的.望是指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差180°的时刻.这时地球处于太阳与月球之间.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照满太阳光,所以从地球上看来,月球呈光亮的圆形,叫作满月或望月.从朔到下一次朔或者从望到下一次望的时间间隔,称为一朔望月,约为29.53059日.这只是一个平均数,因为月球绕地球和地球绕太阳的轨道运动都是不均匀的,二者之间也没有简单的关系.因此,每两次朔之间的时间是不相等的,最长与最短之间约差13小时.在中国古代历法中,把包含朔时刻的那一天叫作朔日,把有望时刻的那一天叫作望日;并以朔日作为一个朔望月的开始.在历日的安排中,通常为大小月相间,经过15~17个月,接连有两个大月。

    东汉以前的历法中,都是把月行的速度当作不变的常数,以朔望月的周期来算朔,算出的朔后来称作"平朔".东汉前后发现了月亮运动的不均匀性,此后人们就设法对平朔进行修正,以求出真正的朔,称为"定朔".首次载有这种修正算法的历法,是刘洪创制的《乾象历》.隋代刘焯的《皇极历》,才把日行也有迟疾(就是地球绕日运动不均匀性的反映)的因素考虑到"定朔"的计算中去。

    上元积年

    古代历法中一般都设有历元,作为推算的起点.这个起点,习惯上是取一个理想时刻.通常取一个甲子日的夜半,而且它又是朔,又是冬至节气.从历元更往上推,求一个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天象的时刻,即日月的经纬度正好相同,五大行星又聚集在同一个方位的时刻.这个时刻称为上元.从上元到编历年份的年数叫作积年,通称上元积年.上元实际就是若干天文周期的共同起点.有了上元和上元积年,历法家计算日,月,五星的运动和位置时就比较方便.中国推算上元积年的工作,首先是从西汉末年的刘歆开始的.刘歆的《三统历》以19年为1章,81章为1统,3统为1元.经过1统即1,539年,朔旦,冬至又在同一天的夜半,但未回复到甲子日.经3统即4,617年才能回到原来的甲子日,这时年的干支仍不能复原.《三统历》又以135个朔望月(见月)为交食周期,称为"朔望之会".1统正好有141个朔望之会.所以交食也以1统为循环的大周期.这些都是以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夜半为起点的.刘歆为了求得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条件,又设5,120个元,23,639,040年的大周期,这个大周期的起点称作太极上元.太极上元到太初元年为143,127年.在刘歆之后,随着交点月,近点月等周期的发现,历法家又把这些因素也加入到理想的上元中去。

    日,月,五星各有各的运动周期,并且有各自理想的起点,例如,太阳运动的冬至点,月亮运动的朔,近地点,黄白交点等等.从某一时刻测得的日,月,五星的位置离各自的起点都有一个差数.以各种周期和各相应的差数来推算上元积年,是一个整数论上的一次同余式问题.随着观测越来越精密,一次同余式的解也越来越困难,数学运算工作相当繁重,所得上元积年的数字也非常庞大.这样,对于历法工作就很少有实际意义,反而成了累赘.后经曹士?j,杨忠辅等作尝试性的改革以后,元代郭守敬在创制《授时历》中废除了上元积年.

    岁星纪年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木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人们把周天分为十二分,称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来纪年.因此,木星被称为岁星,这种纪年法被称为岁星纪年法.此法的起源年代还不清楚,但在春秋,战国之交很盛行.因为当时诸侯割据,各国都用本国年号纪年,岁星纪年可以避免混乱和便于人民交往.《左传》,《国语》中所载"岁在星纪","岁在析木"等大量记录,就是用的岁星纪年法。

    除了十二次之外,天上又有十二辰的分划(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称呼).它的计量方向和岁星运行的方向相反,即自东向西.由于十二地支的顺序为当时人们所熟知,因此,人们又设想有个天体,它的运行速度也是十二年一周天,但运行方向是循十二辰的方向.这个假想的天体称为太岁.当岁星和太岁的初始位置关系规定后,就可以从任何一年岁星的位置推出太岁所在的辰,因而就能以十二辰的顺序来纪年.当时又对太岁所在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年,给以相应的专名,依次是: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协洽,?馓?,作噩,阉茂,大渊献.如《汉书?律历志》有:汉高祖元年"岁在大棣(鹑首),名曰敦??,太岁在午"的记载.有了地支关系,再配上天干,就与干支顺序相联.在岁星纪年中,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年也给以专名,依次为: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昭阳.这样,甲寅年可写为阏逢摄提格,余类推.这些岁名在不同的古书中有不同的写法.上面所列的是《尔雅?释天》所载的通用写法。

 

责任编辑:王佳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