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陕西耀县人,1960年生。中山大学经济学学士,法学(社会学)硕士。198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工作至今,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国亚非发展交流协会理事。已出版《海峡两岸经济贸易投资大全》、《台湾何处去》、《海峡季风——多棱镜下两岸关系透视》、《台湾政商家族》、《塑胶霸主——王永庆》、《台湾军力》、《台湾的“黑金政治”》、《台湾省地理》、《台湾黑社会内幕》、《台湾地方派系与权力结构》、《民进党政商关系研究》、《国民党下台内幕》等。 |
作者 王建民
在香港与台湾政治发展进程中,在民主政治发展中均先后出现异化,出现“台独”与“港独”,成为港、台政治发展的隐忧。
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政治发展进程中,有统一,也有分裂。在今天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在中国正崛起之时,却面临台湾的“台独”与香港的“港独”发展之挑战。尽管“港独”与“台独”有很大不同,但却有趋同之势,对香港政治与社会的破坏力日益增大。
“港独”与“台独”是香港、台湾内部出现的一种分裂意识、分裂主张或分裂主义,都是对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的一种挑战,一种威胁。“台独”始于战后,在国民党退台后打击下,“台独”转移美日等海外生存与发展,台湾政治民主化之后“台独”主张与活动逐步公开化甚至合作法,并形成一个庞大的政治势力。其中,民进党就是最大的“台独”政党,还曾实现了执政。“港独”的发展历程,与“台独”不同。香港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没有“港独”问题,尽管英国殖民统治者曾企图推动香港独立(1947年,时任港督的杨慕琦推动香港政治制度改革,容许其殖民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拥有高度自治权、自主权以至独立,称“杨慕琦事件”),但未成功,以后长久没有出现香港独立问题。香港回归之后,随着香港与内地关系的急剧变化、香港优势的逐步消失与失落感的上升,以及受到台湾民主政治与“台独”发展影响,“港独”逐渐出现。
2003年,李登辉的“台湾国策智库”在台湾举行有关“一国两制”研讨会,“台独”分子首次明确提出“香港应当争取为独立的主权国家,中国与香港是两个不同的独立主权国家”等公然的“港独”言论,可以说这是香港回归后港台地区首次公开的“港独”言论与主张。而以视讯方式参加这一会议的香港立法议员、民主党议员刘慧卿没有对此提出异议与批评,等于默认与赞同“港独”主张。可以说,真正的“港独”言论始于台湾,始于“台独”,,深刻表明了“港独”受“台独”影响之深。
香港岭南大学生中文系助理教授陈云根(陈云)出版《香港城邦论》一书,激发了“香港本土意识”兴起与“港独”主张的出现,这与“台湾本土意识”高涨与“台独”发展类似。陈云及《香港城邦论》吸引了一批香港本土势力,被称为“本土著人城邦派”。其中不少人是激进的“港独”分子,如他的信徒马骏朗发等本土派发起请愿活动,挥舞港英旗帜,寻求英国支持,对特区政府施压,也与台湾的“台独”常常寻求美国支持一致。
近年,香港与内地居民的多起冲突与争议事件以及香港政改的发展,进一步激发了“港独”言论的公开化。2011年香港“七一游行”中出现了带有港独意味的“龙狮香港旗”,此后在多项抗议活动中出现“龙狮香港旗”与英国国旗。在香港大陆传播与民意调查中心组织的“中国人”与香港人两分法的民调中,有意制造香港人与中国人的对立选择或二选一,强化了港人意识与淡化了中国人认同。2012年,香港激进示威者在中联办前举黄治时期的旗帜,展示“中国人滚回中国”、“香港要独立”、“南京条约万岁”等标语,标志着“港独”主张与活动已公开化,而香港特区政府对这些“港独”活动并没有采取惩罚措施,怂恿了“港独”的发展。香港作家与政治评论人钟祖康在2012年发表“我倾向香港独立而不是自治”等“港独”文章。今天的香港,不仅有“港独”主张,而且还有多个“港独”组织,如“我是香港人连线”(倡导香港独立运动,主要目标是唤醒香港人的独立意识,认为全民投票、独立建国是香港最终的理想境界,主张全民公决决定香港的未来,实际上学习民进党的做法)、“香港自治运动”、“香港核心价值”、“香港本土著人力量”、“香港人优先”(前身是网民团体“我是香港人,不是中国人”,一向称香港是国家),“铁血公民”等。
香港社会支持“台独”人士的比例上升,说明他们对国家认同的扭曲与变化,也预示着香港有着严重的巨大潜在“港独”势力。2007年,香港大学民意研究就发现,有独立倾向的香港人占了约25%,另有30%的香港人认为若中华人民共和国继续由中国共产党统治则会增加香港独立的倾向。这一数字甚至比当前台湾支持“台独”的比例还高。可以说,“港独”呈现快速发展态势,需要引起重视,否则会步上“台独”坐大的后尘,对未来香港将是后患无穷。(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