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王建民:台湾超稳定政治结构特征及内在原因

王建民

 王建民,陕西耀县人,1960年生。中山大学经济学学士,法学(社会学)硕士。198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工作至今,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国亚非发展交流协会理事。已出版《海峡两岸经济贸易投资大全》、《台湾何处去》、《海峡季风——多棱镜下两岸关系透视》、《台湾政商家族》、《塑胶霸主——王永庆》、《台湾军力》、《台湾的“黑金政治”》、《台湾省地理》、《台湾黑社会内幕》、《台湾地方派系与权力结构》、《民进党政商关系研究》、《国民党下台内幕》等。

作者 王建民

    尽管近年来台湾政局形势复杂多变,新型政党涌现,尤其是号称“白色力量”的柯文哲主导成立的台湾民众党颇受关注,但台湾政治结构呈现蓝绿二元超稳定政治结构,其他政治势力尚难取代国、民两党之地位。

    台湾政治结构总体上呈现蓝绿二元结构,蓝绿的主导力量一直是国民党与民进党及其权力争夺。台湾政治民主化之后,台湾领导人的选举,尽管每次都有两组以上政治势力参选,但基本上一直是国民党与民进党的竞争,并呈现典型的轮流执政形态。在李登辉由威权转变为民选之后,民进党的陈水扁执政8年,随后国民党的马英九执政8年,目前民进党的蔡英文执政将满4年,也很可能再次实现执政8年目标。即使未来蔡连任失败,或2024年民进党继续执政,都充分说明台湾政治权力主要在国民党与民进党两大党之间进行。其他政党包括台湾民众党均难以改变这一政治结构。即使未来郭柯持续结盟甚至取得政权,也只是台湾政治发展的偶然,不会是常态,未来在较长时期内仍是蓝绿二元结构下的国、民两党的政治较量与对台湾政局的主导。

    在地方权力结构方面,县市长选举也基本上是国民党与民进党的权力争夺。尽管在过去各届县市长选举中也会出现个别无党籍或其他党籍人士,但在政治理念或政治阵营上不是蓝的就是绿的,真正的无党籍甚少。如前花莲县县长无党籍的付崑其,其实一直是蓝营的一员,在大选中支持国民党候选人,甚至较许多国民党政治人物还蓝。金门县前县长也曾是新党籍的,是蓝营的。目前台北市长是无党籍的柯文哲,自称“白色力量”,但他是在与民进党合作并通过与民进党候选人公平竞争中胜出的,实际上是代表绿营参选而当选的,也属泛绿阵营的一部分。他自称或许多民调资料均证明,柯支持民众中的一半以上是绿营选民。而其他政党很少有实力当选单一选举的县市长。

    在复数多席次的“立法院”选举中,尽管每次参选的政党或政团以及无党籍人干甚多,近几届以及即将进行的新一届选举更为典型,但基本上仍是国民党与民进党的竞争,其他政党或无党籍当选者不多。本届“立法院”第三大党时代力量党也只有5席,与第二大党国民党35席差很远,在党内权力斗争之后有人投奔民进党,席次降为3席。新一届“立法院”选举竞争更为激烈,柯文哲的台湾民众党加入,但主角依然是国民党与民进党,均有取得50席左右的能力,其他单一政党最多在10席左右,而且是非常态的,缺乏持续性。

    县市议会及基层选举情况有所不同,呈现国民党、民进党与无党籍三股势力的竞争。尤其是在基层选举中,无党籍当选者比例甚高,当选人数甚至超过民进党,但因不是一个政党或政团,无法形成一个更大的整体力量,只是与国民党、民进党进行不同的结盟或竞争。

    台湾政治结构相对稳定及呈现国、民两党竞争状态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台湾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统独或“独与不独”将台湾分割成蓝绿两大阵营,反映在政治上就是蓝绿二元政治结构:认同或支持“台独”及“抗中”、“反中”者形成泛绿阵营,不认同“台独”或倾向统一以及对大陆友善者构成泛蓝阵营。二是台湾政治法律制度强化两党政治,压缩或不利小党生存发展。三是国民两党有较多的资源与完整的运作机制,吸引了较多的优秀人才,其他政党资源与人才有限。

     不论明年初两场选举结果如何,台湾蓝绿二元政治结构以及国、民两党主导政局的大势依然不会改变,而且还会持续较长时间。(作者 王建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