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王建民:香港政治结构的“台湾化”趋势

2021-01-20 18:06:35

王建民

 王建民,陕西耀县人,1960年生。中山大学经济学学士,法学(社会学)硕士。198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工作至今,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国亚非发展交流协会理事。已出版《海峡两岸经济贸易投资大全》、《台湾何处去》、《海峡季风——多棱镜下两岸关系透视》、《台湾政商家族》、《塑胶霸主——王永庆》、《台湾军力》、《台湾的“黑金政治”》、《台湾省地理》、《台湾黑社会内幕》、《台湾地方派系与权力结构》、《民进党政商关系研究》、《国民党下台内幕》等。

   作者 王建民

    “占中”运动爆发后,“占中”者或支持“占中”者,以黄丝带与黄雨伞为标志,未来有可能形成以黄色为标志的香港反对政治势力或可称为“泛黄派”,类似台湾的泛绿阵营。在香港反对派内部,相对温和的民主党是最大党,类似台湾泛绿阵营中的民进党。“反占中”者则以蓝丝带为行动标志,虽然与建制派没有直接关系,但均是“反占中”的社会政治力量,均是支持特区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政治社会力量,可称为“泛蓝派”,类似台湾的泛蓝阵营或。在泛蓝或建制派阵营中,民建联是最大党。未来香港政治的发展与演进,很可能出现黄、蓝两大社会政治力量,与台湾蓝绿政治结构类似。


    目前香港反对派的政治力量主要是泛民主派,主要政党或政团包括民主党、公民党、工党、民协、街工、新民主同盟、社民连、人民力量、香港2020等;建制派政治力量主要包括民建联、工联会、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经民联、自由党、新界乡议局等。同时,两大政治阵营均有其他社团与组织的支持。在立法会功能别选举中,建制派占优势;在立法会直选部分,民主派占优势。在整个立法会席次分布上,建制派占了多数。目前香港立法会权力结构已类似台湾的“立法院”蓝绿结构。


    香港与台湾内部两种政治力量有相似性。香港建成派与台湾的泛蓝类似,内部不团结,力量分散,凝聚力不够,战斗力不强。台湾泛蓝阵营本是台湾最大的政治力量,在台湾有“蓝大绿小”之说,就是蓝营的政治社会力量大于绿营,现阶段由蓝营的国民党执政,在“立法院”泛蓝也占绝大多数,但泛蓝阵营如同一盘散沙,内部不团结,内斗不断,无法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整体力量。属于泛蓝营的亲民党成为攻击马当局执政的有力打手,配合绿营阻碍马当局的施政。在九合一选举中,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不愿公开支持选情困难的国民党台北市长候选人连胜文,侧面支持实际属绿营的柯文哲,他的子弟兵公开找柯文哲站台支持,亲民党与蓝营已实际决裂。国民党内以王金平为代表的本土派也是另一种反马力量。


    香港建制派,是香港的主流政治力量,在立法会占多数议席,是维护香港政治稳定的关键力量。但建制派内部有保守派、温和派与中间派等之分,意见不一,战斗力不强。在香港政改与“占中”问题上,建制派内部意见不一。尤其是自由党主席田北俊在香港立法会审议二十条立法临时退出导致立法失败,对特区政府造成巨大挫败,如今在“占中”问题上,田北俊竟然又附合反对派,要求特首梁振英台,被全国政协取消其政协委员资格。可以说,不论是台湾,还是香港,泛蓝阵营或建制派内部整合不够,不团结,是发展的最大挑战之一。


    相对的,香港的反对派或派泛民主派与台湾的绿营类似,虽然内部派系与势力众多,但在对外或反政府问题上则高度一致,展现了团结与力量。


    就台湾与香港内部政治结构观察,虽然台湾政治力量对比是“蓝大于绿”、香港是“建制派大于反对派(泛民主派)”,但均同样呈现“蓝消绿涨”与“蓝消黄升”态势,目前台湾蓝绿基本盘日益接近,蓝营优势不再。目前香港虽然没有明确的黄蓝政治结构数据,但依“占中”与“反占中”各自进行的支持率及其他民意调查估计,“占中派”与“反占中派”的力量对比应为三比七,未来很可能变为四比六甚至更接近。对于香港反对派势力不容低估,在过去多年立法会成直接选举中,泛民主派得票率与建制派的得票率一直稳定在六:四,只是泛民主派在功能别选举中没有优势,才确保了建制派在立法会的优势地位。但近年香港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反对派力量在迅速发展,在未来立法会直选后将会对建制派形成很大压力。


    未来香港政治发展与政治权力结构必将是多党政治格局下的两大政治阵营,将与台湾政治格局非常类似。依目前香港政改制度的安排,反对派要竞选特首是非常困难的,但随着未来香港政改的发展,立法会将在二零二二年全面实现直选,随后特首实现直选,特首与立法会将在两大政治阵营之间公开竞争,会出现类似台湾的选举竞争格局,将给反对势力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香港反对派当选特首的可能性增加,“立法会”议员结构也会因直选发生重大变化,反对派当选席次将会有大幅增加,甚至可能成为议会多数,届时将对香港政治发展将生深远影响。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