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瓦窑堡会议

  自“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以后,抗日爱国运动开始高涨。全国人民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形势做出正确的分析,制定出在新形势下的策略和政策。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的决议,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的窑洞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就是著名的“瓦窑堡会议”。出席和列席会议的有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李维汉、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张浩、邓颖超、吴亮平、郭洪涛等。

  张浩在会上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和中共代表团发布《八一宣言》的经过。与会者围绕民族资产阶级有没有可能抗日的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毛泽东在主题发言中分析了各阶级对抗日的态度,认为不仅民族资产阶级在亡国灭种的关头有参加抗日的可能,甚至连大资产阶级营垒也有分化的可能。他明确提出:我们要从“关门主义”中解放出来,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瓦窑堡会议(油画) 沈尧伊作 图源:中国军网

  瓦窑堡会议是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提出红军行动的战略方针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力量和猛烈扩大红军。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决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为了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变为“人民共和国”。

  会议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政治策略方面的基本经验,既汲取大革命中无产阶级放弃领导权而导致革命失败的教训,亦扭转了“左”倾错误给党造成的长期孤立局面,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策略问题。

  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中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得到了全国各界的支持和拥护,救国同盟会、停战抗日促进会等组织陆续建立,抗日运动在全国迅速开展。

瓦窑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一二•九”运动(油画) 孙立新作 图源:中国青年报

  继“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在1935年夏秋间,再次制造了河北事件、张北事件、华北五省自治运动等“华北事变”,妄图吞并华北,进而灭亡整个中国。12月9日,北平(今北京)爆发了“一二•九”运动,一万多名学生举行抗日示威游行,把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向新高潮。此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新形势。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瓦窑堡正西数百公里的吴起镇(今吴起县城),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瓦窑堡作为谢子长、刘志丹最早开辟的革命根据地,当时已是陕甘晋省委、西北军委驻地,并且成立了中共瓦窑堡市委、市政府。1935年11月7日,由张闻天总书记带领中央机关数百人入驻瓦窑堡。11月下旬,出席过在莫斯科举行的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张浩,到了陕北,向党中央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号召各国共产党员“建立反法西斯的人民阵线,建立反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

  此前,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改变了过去“左”倾机会主义的领导。但只对于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中央领导机构问题做了决议,尚未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策略问题。

  在这样一个矛盾极其尖锐复杂、局势诡谲难测的时期,一面是蒋介石顽固执行“剿共”政策,数十万敌军大兵压境;一面是日本帝国主义野心勃勃、步步紧逼,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革命该何去何从?红一方面军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亟待统一党内思想,制定新时期新形势下党的战略策略。党的领导者们果断抛开党派之见,高举抗日救国大旗,召开了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瓦窑堡会议。

瓦窑堡会议的议程安排和决议

图为瓦窑堡会议旧址。新华社发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瓦窑堡举行。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出席会议者分别有: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秦邦宪(博古)、王稼祥;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邓发、何克全;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回国代表张浩;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李维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西北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杨尚昆;中共陕北省委书记郭洪涛;中共中央局秘书长欧阳钦(任会议记录人员)。

  会议主要日程:

  12月17日 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开始举行。17日至19日为会议第一阶段,主要讨论形势与任务问题。

  12月20日 会议开始讨论军事问题。

  12月23日 毛泽东作军事战略方针的报告和结论。会议于当天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

  12月24日 会议开始讨论政治决议问题,毛泽东作主题发言。

  12月25日 会议于通过了由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后结束。

  12月27日 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阐明了瓦窑堡会议的精神。

明确红军准备直接对日作战

举行瓦窑堡会议的会议室。 图源:中国军网 记者 宣琦摄

  1935年12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瓦窑堡会议上作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报告。同日,根据他的报告,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向全党全军明确战略任务。

  党的总任务是“以坚决的民族战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

  党的战略方针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猛烈扩大红军”。

  作战指挥的基本原则是:战略防御时,要执行积极防御,执行后发制人;战略进攻时,既要反对机会主义的估计不足,努力为扩大战果而奋斗,又要反对冒险主义,要适可而止,波浪式的发展,有阵地有后方的发展。运动战是基本原则,主力红军大踏步进退是不可避免的需要的。

  主攻方向放在东面的山西和北面的绥远,先渡过黄河东征山西,再视情况北进。

  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关于“军事部署”的决议不仅仅是军事的,更是政治的——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共产党人就是要勇敢地站在抗日救亡大潮的潮头,在即将到来的民族革命战争中充当先锋队,成为模范军。时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的傅钟生前曾经回忆,当时还在天(全)、芦(山)、宝(兴)地区窘迫于一隅的他们,读到了毛主席这个《军事战略决议》时,“大家对一方面军那种准备要直接对日作战的凛然正气和一往无前的无产阶级革命首创精神,十分钦佩和向住。”

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新华社发

  12月25日,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决议分析了当时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决议指出:当前时局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正准备并吞全中国,把全中国从各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变为日本的殖民地”。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为了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决议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分析了它的来源与危害,指出这是目前党内的主要危险,必须坚决加以纠正。决议强调共产党必须以自己彻底的反日、反汉奸卖国贼的言论和行动去取得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之下,反日运动才能得到彻底的胜利”。会议还对党的若干政策予以必要的改变,如对小资产阶级的政策、知识分子政策、白军政策、富农政策、民族工商业资本家政策、华侨政策,从而全面系统地解决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系列问题,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

  中共中央号召全党及其干部为坚决执行党的策略路线而斗争。把统一战线运用到全国去,把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建立起来,把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变成全民族的国家,把红军变成全民族的武装队伍,把党变成伟大的群众党,把土地革命与民族革命结合起来,把国内战争与民族战争结合起来。

  会后,毛泽东根据瓦窑堡会议决议精神,于12月27日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第一次提出对日持久战的思想,指出:“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毛泽东的这篇报告,作为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略的纲领性文献,为实现由土地革命到全民抗战的转变,奠定了牢固基础。

  “我们的政府不但是代表工农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毛泽东在瓦窑堡说。瓦窑堡会议通过决议,将成立不久的“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名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从“工农”到“人民”,两个字的改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树起了旗帜,中华民族挺起脊梁,万众一心。会议最终决议要求党员必须为群众的切身利益而斗争——共产党不但是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者,而且也是中国最大多数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全民族的代表者。

在新的历史时期掌握政治主动权

瓦窑堡会议旧址 图源:子长市人民政府网

  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学会了从中国实际出发,把共产国际“七大”提出的总方针进行创造性地运用来指导中国的革命运动。瓦窑堡会议所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使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中共马上成立了东北军工作委员会、西北军工作委员会、白区工作委员会,对张学良、杨虎城、阎锡山展开统战工作。1936年2月,中共与杨虎城达成“各守原防、互派代表、帮红军运输必要物资”等秘密协议;4月9日,周恩来、张学良在延安天主教堂秘密会面,达成了互不作战、共同抗日等秘密协议。至此,西北统一战线率先形成,国民党用来消灭红军的12万东北军、8万西北十七路军成了友军。

  “这个三位一体的统一战线,为西安事变奠定了基础;西安事变又是国共合作的一个枢纽,它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就是说西安事变也是瓦窑堡会议结出的一个硕果。”延安革命纪念馆副馆长霍静廉教授说。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最终和平解决。事变之后,东北军从陕北撤防,将肤施城(延安)让给红军,中共中央于1937年1月13日入驻。1937年2月10日,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宣布停止“剿共”、重启国共和谈,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共产党公开、合法地登上了抗战时期的历史舞台。

 

  综合整理自新华社、人民网、求是网、中国军网、光明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子长市人民政府网、工人日报、中国航空报、西安晚报等媒体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