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相继攻陷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一时间,对抗战失去信心者大肆宣扬悲观失望的中国“亡国论”,严重扰乱抗战军心民心。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1938年三四月间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又有人开始高唱迅速击败日本的中国“速胜论”,紧接着徐州会战失利,“亡国论”再度泛起。

  战局起伏,民心不定。为了凝聚国内抗日力量,坚定国人的必胜决心,彻底批驳“亡国论”“速胜论”,毛泽东决定撰写一部关于抗战理论的著作,对全面抗战10个月来的战争经历和经验做个总结性的概括与解释,回应全国人民关于抗战前途、抗战策略、抗战方式的关切,从而指明抗日战争的前进方向。1938年5月,毛泽东在凤凰山中共中央指挥部的窑洞里,经过8天9夜废寝忘食地写作,创作完成《论持久战》,全文5万余字,共计约120个自然段。

  延安解放社版《论持久战》。图源:光明日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供图

  《论持久战》是把握全局、预见未来、克敌制胜的战略性著作,深刻分析了中日双方的情况,彻底批驳了“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论断,指出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客观依据,并科学地预见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3个阶段——中国不会亡国,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但中国也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的。《论持久战》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

  中国抗战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最后胜利为什么属于中国?《论持久战》一经刊出就以强大的说服力及时回答了抗日军民头脑里的种种问题,在根据地、国统区乃至国际社会引起积极反响。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将《论持久战》的思想归纳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他积极向蒋介石推荐,还以国民党军委会的名义通令全国,学习《论持久战》。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陈诚结合战例在该书的书眉上留下许多批注。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也对《论持久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有史以来,还没有人把军事问题、战争问题说得这样透彻过,《论持久战》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

  《论持久战》的撰写是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理论自觉的产物,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战争问题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持久战》的问世,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鼓舞全国人民必胜信心产生了重大影响。

  1941年八路军挺进军在北京妙峰山留下的摩崖石刻:“坚持持久战”、“坚决抗战到底”。图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持久战”的战略观念并非灵光一闪

  《论持久战》的姊妹篇《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深入分析了持久战中游击战的的战略地位。图源:北京日报

  “持久战”这一战略观念并非灵光一闪的天外来物,而是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土地革命战争经验,以及全国抗战前形势矛盾运动规律的总结。早在《论持久战》一文发表前,“持久战”的思想观点已经在我党主要领导人的头脑中反复斟酌酝酿、深化发展。毛泽东还身体力行在延安组织了抗日战争研究会,专门研讨抗战重大战略问题;组织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研究小组,系统研究西方军事理论;此外,毛泽东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和研究成果报告,扎实打下问题研究的理论根基。

  1935年瓦窑堡会议后,毛泽东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第一次提出对日持久战的思想,指出:“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

  1936年7月,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交谈就指出,中日早晚要打一仗;中日这一战,是持久的。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毛泽东又指出,中日之间最后的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同年8月,洛川会议后,持久战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战略总方针。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提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等一系列具体战略问题。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也在文章、谈话中初步提出了进行“持久战”的问题。

八天九夜《论持久战》初稿一气呵成

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图片来源:中国日报网-延安日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亡国论”“速胜论”等论调甚嚣尘上,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国共两党抗日战略亟待共识,军队和民众彷徨的心灵迫切需要思想上的武装。值此重要时刻,毛泽东认为有必要对抗战10个月以来的经验进行总结性解释,回应全国人民的关切,指明抗日战争的前进方向。1938年5月,毛泽东正式着手撰写《论持久战》这篇军事著作。

  根据毛泽东当时的警卫员翟作军的回忆文献资料显示,毛泽东精心拟定撰稿提纲,为了撰写《论持久战》一文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实在太累太困时,他会让警卫人员打盆水洗洗脸,到院子里转一转,在躺椅上闭目养会儿神,然后接着写作。有一次,毛泽东写作入了神,炭火盆把鞋子烤焦了却浑然不知,直到满屋弥漫着焦煳气味才被警卫员发现。这样经过8天9夜的艰苦写作,《论持久战》初稿最终得以完成。

  翟作军说:“大概写到第八九天的半夜,主席把我叫去,交给我一卷用报纸卷好的卷卷,叫我过延河送到清凉山解放社去。过了两三天,解放社送来了校样,主席拿到手以后,就又手不释卷,不分昼夜,反反复复地修改起来。”又过了些日子,样书出来后,主席又吩咐他把书分送给中央几位首长看,准备再做进一步的修改。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作《论持久战》的讲演(资料照片)。图源:新华社

  经过不分昼夜的反复修改,《论持久战》如及时雨般问世。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依据这篇文稿的内容,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正式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受到干部、战士们的热烈欢迎。为了让全国军民学习了解持久战这一战略,中共中央决定出版发行《论持久战》一书。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关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分析战争的形势和特点,科学预见了战争前景和进程,明确指出胜利的道路和方法,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对鼓舞全国人民必胜信心产生了重大影响。

《论持久战》的内容精要

抗战时期人们阅读《论持久战》后留下的笔迹。图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论持久战》全文5万余字,共计约120个自然段,共分为两大部分21个问题。其中,前9个问题主要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12个问题主要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论持久战》一文,首先强调了抗战的主观能动作用。保家卫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必须“动员全中国人民,统统发扬其抗日的自觉的能动性,才能达到目的。坐着不动,只有被灭亡”,唤起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坚定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其次,客观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是,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后胜利,避免灭亡,敌则将最后失败。”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思潮,指出“以为同日本妥协,再牺牲一些中国的领土主权就能够停止日本进攻的人们,他们的想法只是一种幻想”;而“速胜论”者“因为估计不符合真相,行动就无法达到目的;勉强行去,败军亡国,结果和失败主义者没有两样。所以也是要不得的”。

  《论持久战》准确预见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抗日战争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指出了每个阶段的战争形式,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找到了行动的策略,同时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持久抗战也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取得胜利争取了时间和空间。

  《论持久战》制订了指导抗战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并指导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毛泽东强调抗日战争面对的是强大敌人,以弱胜强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绝对不能按照有利于强敌的战略战术规则行事,必须“避免一切被动的呆板的战法”,把“战争从壕沟里解放”出来,不追求“正规战争那样迅速的成效和显赫的名声”,创造性地处理一切战略战术问题。他提出通过“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以“土地换时间”,以运动战、游击战为主的战争形式将无数不起眼的胜利积累成大的战略胜利。

  毛泽东强调政治动员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要胜利,就要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然而一切这些,离不开动员老百姓。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必须把这个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方能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造成抗日的热潮,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论持久战》的历史影响

10种珍稀版《论持久战》见证历史。图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论持久战》在最关键的时刻发挥了最关键的作用,指出了抗战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这个发自西北一隅的铿锵宣言,宛若一盏明灯,照亮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航向,亦照亮了国人彷徨的心灵。

  《论持久战》的发表,使毛泽东赢得了全党同志发自内心的认同和赞赏,最终确立了他在党内无可替代的领袖地位。党内同志林默涵,回忆在《解放》周刊读到《论持久战》的情景时说:“我看到的时间也就是1938年七八月的样子。我是在武汉郊区的山上一口气读完的。越看心里越亮堂,越看越高兴。中国不会亡,但也不会速胜。我从心底里呼出了这句话。”“当时奇怪得很,仿佛自己换了个人一样,由茫然变得有信心了。”

  《论持久战》的发表同时在国民党高层引起很大震动,蒋介石、傅作义、白崇禧、陈诚、蒋经国等人都曾仔细阅读。特别是国民党军队中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在读完《论持久战》后,拍案赞赏,认为是一部军事巨著,对他当时的秘书程思远说“这才是克敌制胜的高韬战略”,并在国民党上层不断宣传、介绍持久战理论,很快在当时中国军事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同时积极向蒋介石推荐,还以国民党军委会的名义通令全国,学习《论持久战》。蒋经国仔细反复阅读《论持久战》达七、八次之多,认为《论持久战》分析十分深刻,有很大的预见性和说服力。著名学者梁漱溟说:“自日本侵略中国后,中共提出的一系列抗日主张,特别是国共合作,一致抗日,深得人心。”

  宋庆龄见到《论持久战》后,深为毛泽东的深刻分析和高瞻远瞩所折服,把《论持久战》译成英文,在海外出版。苏联方面对《论持久战》给予了高度评价。时任共产国际总书记兼管中国事务的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刊物上发表文章称:“有史以来,还没有人把军事问题、战争问题说得这样透彻过,《论持久战》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美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只看了一遍《论持久战》,就认定这是一部“绝妙的教科书”,他建议美国政府“加快对华援助”,一定会加快胜利的到来。

  在持久战理论的指导下,敌后战场战略与战术高度统一,游击战作为辅助手段突破了从属正规战的局限,上升到战略层面,进而实现理论认识的重大突破。确立了游击战的重要地位,为抗日持久战提供了广阔前景。

  广大抗日民众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投身伟大的抗日洪流中,创造出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等丰富多彩的“草根战法”,演绎出“村自为战、人自为战、无处不战、无时不战”的全民抗战场景。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麻雀满天飞”,“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发展”,使敌后战场异彩纷呈景象壮观:配合内线作战转变为敌后战场的外线独立自主作战;小规模作战转变为大规模遍及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的敌后战场作战;短期游动式作战转变为贯穿抗日战争始终的长期作战;“流寇”式作战转变为以抗日根据地为依托的政治、经济、军事相结合的综合性作战;大规模经典战役和反“扫荡”作战紧密结合。

  《论持久战》中的军事思想对抗战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不仅盘活了中国抗战的棋局,扭转了正面战场失利造成的颓势,而且使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全国抗战的主要战场。到战争后期,共产党领导的主要抗日根据地达到19个,根据地人口由150万人发展到1亿人,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由4万人发展到120万人

《论持久战》的现代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一隅,还原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写《论持久战》的场景。图源:中国青年网-中国青年报

  八十多年过去了,《论持久战》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对我们在新时代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谋划当代中国发展进步道路,应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强调要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习近平总书记重提持久战,体现了党的创新理论与抗战理论的一脉相承。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种国情判断,从持久战的视角思考,提醒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弱胜强的战略思维,排除速胜心理。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擘画的中华民族复兴蓝图,需要一代一代的中国人接续奋斗,要真正相信人民、依靠人民,赢得人民的拥护和信仰。持久抗战实现了党的主张与人民信仰的统一,从而凝聚起克敌制胜的强大力量。今日我们所从事的民族复兴之战,任务更艰巨,使命更光荣,更需要党和人民在信仰上的高度一致。

  站在距离伟大复兴梦想最近的历史节点上,改革发展的硬骨头不会少,外部环境的风云变幻不会停,做足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与工作准备,是迎战之要,更是战略必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这些铿锵有力的声音,与毛泽东《论持久战》中的精辟论述,既宏识相通,又闪耀着新时代的伟大光芒。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是一场持久战,既要从大局着眼,力戒一蹴而就的速胜心理,也要从大势着眼,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主张,增强必胜的信心与斗志。保持战略耐心,持久作战,久久为功,是我们从《论持久战》中必须汲取和牢记的重要战略经验。

 

  综合整理自:新华网、中国军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日报网、中国青年网、天津日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湖南日报、金融时报等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