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四渡赤水战役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然而中央红军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1935年1月,蒋介石调集湘军、川军、滇军和嫡系中央军部队约40万兵力,进逼遵义地区,对红军形成重重包围之势。红军只有3万多人,双方在兵力、装备上对比悬殊——红军又到了存亡关头。

  为摆脱险境,党中央决定北渡长江,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会合。四渡赤水由此拉开序幕。毛泽东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显示出巨大的威力,红军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充分利用国民党军队间的矛盾和失误,及时调整作战方向,运用示形诱敌、声东击西、机动灵活的作战方法,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稳握战场主动权。

  红军一渡赤水后,各路敌军蜂拥而至,进行围追堵截。面对敌情变化,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当机立断,暂缓执行北渡长江计划,在扎西地区集结。当各路敌军奔向扎西时,红军突然调头东进,二渡赤水,再打遵义。敌人再次集结重兵,妄图歼灭红军于遵义、鸭溪狭窄地区。没想到,红军三渡赤水,佯作北渡长江之势,迫使敌人重新调整部署。当敌人部署尚未就绪时,红军又出敌不意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临贵阳直逼昆明,随后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

四渡赤水纪念馆。资料图片 图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这场历时3个多月的运动战,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另10个团,俘敌3600余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川黔滇交界地区的计划,扭转了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为实现北进的战略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渡赤水,出奇制胜!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而又最精彩的一次军事行动,是红军自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最光辉的一页。毛泽东曾颇为自豪地说,四渡赤水是他平生“得意之笔”。

一渡赤水,摆脱被动

红军四渡赤水旧址:土城渡口(资料照片)。图源:中国军网

  遵义会议后,为摆脱危局,打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中央红军最初准备北上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为此,1935年1月28日,红军在土城与尾追的国民党军川军发生激战。由于战前敌情侦察有误,战斗陷入僵局,敌人援军又蜂拥而来,如果继续下去,红军很有可能会全军覆没。毛泽东当机立断,果断提出放弃原定渡江计划,迅速撤出战斗,由土城向西渡赤水河实施机动,由此拉开了四渡赤水的战幕。

  从1月28日当晚至次日凌晨,红军除以少数部队阻击国民党军外,主力部队轻装一渡赤水。这一行动,显示了毛泽东善于从不利战局寻找有利因素,化被动为主动的指挥艺术。

  鉴于敌人已经加强长江沿岸防御,并以优势兵力分路向我进逼,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于2月7日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原计划,改取“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以战斗的胜利来开展局面,并争取由黔西向东的有利发展”的方针。

二渡赤水,避实击虚

红军四渡赤水旧址:太平渡渡口(资料照片)。图源:中国军网

  1935年2月9日,红军在滇北扎西地区集结并进行了整编。此时,由于国民党军各路纷纷向川、滇边境地区急进,其黔北地区的防守兵力十分空虚。毛泽东抓住战机,指挥红军杀了个回马枪,于2月18日至21日二渡赤水直指黔北。

  2月24日,遵义战役序幕拉开,红军将运动战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5天内,红军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师又8个团,毙伤俘敌50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

三渡赤水,调敌西进

红军四渡赤水旧址:茅台渡口(资料照片)。图源:中国军网

  红军再占遵义,让蒋介石感到奇耻大辱。他急飞重庆坐镇指挥,采取堡垒推进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南守北攻,企图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3月2日,红军决定三渡赤水,与前两次不同,这次红军大造声势,明明白白告诉敌人,红军要北渡长江。军史专家董保存表示,到三渡赤水的时候,红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已经发挥到了极致。

  毛泽东指挥红军故意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战,引诱更多国民党军前来围攻。当各路国民党军云集而来时,3月16日至17日,红军在茅台镇及其附近地区三渡赤水,西进川南。为在运动中调动敌人,红军故意在白天渡河,并大张旗鼓地行军。

四渡赤水,跳出合围

  昆明寻甸七星镇的中央红军4•29渡江令发布遗址纪念碑。(记者 吴壮 摄)图源:新华社

  国民党军听从“调动”,调整部署再次扑向川南。鉴于调动敌人的目的已经达成,毛泽东决定乘敌新的合围将成未成之际,再杀一个回马枪。红军以一个团伪装成主力继续诱敌西进,而真正的主力却于3月21日晚至22日,以隐蔽、迅速的动作,从各路敌人间隙中穿过,四渡赤水,回师贵州。这次巧妙迂回,一下子将敌人几十万大军甩在了古蔺周围。

  中央红军主力佯攻贵阳、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一下慌了神,急调滇军入黔“救驾”。不料红军却是虚晃一枪,继而迅速挺进云南,大造进攻昆明声势。为保昆明,国民党军又被迫调整部署,从滇北和金沙江紧急抽调兵力回防。

  “把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红军攻昆明是假,渡长江北上是真,乘敌金沙江南岸防御薄弱之机,4月29日,中革军委在寻甸鲁口硝发出《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毛泽东指挥红军兵分三路,以强行军昼夜急进,5月3日至9日,红1、红 3、红5军团依靠六只小船,全部渡过了金沙江。与此同时,红9军团也于东川以西的树节、盐井坪地区,渡过了金沙江。自此,红军彻底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摆脱了40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国民党妄图在云贵川交界地区围歼红军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地位

  

红军长征时期的马灯(复制品)图源:求是网

  1935年3月10日夜,在苟坝村一条崎岖狭窄的小道上,毛泽东手提马灯,连夜去找周恩来再商红军将要进行的一场战役的作战计划。

  毛泽东后来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苟坝会议,我先还有三票,后头只有一票。我反对打打鼓新场,要到四川绕一个圈,全场都反对我。那个时候我不动摇,我说,要么就听我的,我要求你们听我的,接受我的这个建议。如果你们不听,我服从,没有办法。散会之后,我同恩来讲,我说,不行,危险,他动摇了,睡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又开会,听了我的了。”

  从这件事中,党中央和毛泽东得到一条教训:作战不能再像过去那么多人来集体讨论,在极端紧急的作战中,遇事都要争论,就会贻误战机,让红军难以果断灵活地行动,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央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中,这是全党全军最重要的领导机构。

  苟坝会议,是遵义会议的延续,在四面强敌而且鲁班场失利的情况下,最终确定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为军事指挥新“三人团”,全权指挥作战,解放了党中央对红军的军事指挥效率。遵义会议提出的“改组党中央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的任务,由此得以进一步落实。

  战役期间,毛泽东从周恩来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到前敌司令部政治委员,再到党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不仅在实际上,而且在名义上,进一步确立了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最终的胜利,也雄辩地证明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符合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实际。

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河示意图。图源:中国经济网—习水县委宣传部供图

  与在井冈山时期和中央苏区时期依托根据地指挥作战不同,四渡赤水作战,是在失去根据地无后方依托,又经常面对数倍甚至十多倍的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的严峻形势下进行的。在不到两个月时间,从一条河上四次渡河作战,古往今来,只有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1960年,蒙哥马利来华访问时对毛泽东说:“您指挥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泽东却回答,三大战役没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四渡赤水打了四场,输了两场,毛泽东却说这是他一生最杰出的作品,为什么?土城失利,一渡赤水并没有在预定的地点进行;面对川军近逼,二渡赤水似乎是唯一选择;鲁班场的失利,让三渡赤水成为无奈之举;四天之后,脚还没有站稳的红军发现在赤水西岸已无处落脚,于是第四次返回东岸……四渡赤水,看似平淡无奇,每一渡都是历史的必然,可“奇”就“奇”在党和红军能够在危急时刻以最大的历史自觉完成一次次战略转移。发现历史的必然,需要智慧;纠正主观的错误认识,更需要勇气。这其中没有神机妙算,唯有脚踏实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曾想,几万人的部队,在作战失利的情况下,五天之内两次变更战略路线并付诸实践,这需要怎样的信仰、勇气和魄力?

  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发挥徒步快速机动的能力,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和作战地区,在数十万敌人之间飘忽往来,声东击西、敌变我变,主动创造和寻找战机,有效歼灭敌人,从而在诸多不利的战场局面上始终牢牢掌握着战场主动权。“毛泽东故伎重演,而蒋介石却像巴甫洛夫训练出来的狗一样,毛泽东要他怎样,他就怎么样。”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这样写道。

  “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四渡赤水,是中国工农红军战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典型战例,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当之无愧的“得意之笔”。

四渡赤水的另一个“制胜密码”

仁怀市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园(7月5日无人机拍摄)。图源:新华社

  “这样经典的战例,只有人民军队才能创造。” 四渡赤水纪念馆研究室副主任曹行燕从展柜中取出一份《红星报》,向记者介绍,“红军在长征的艰难环境下,依然坚持出版《红星报》,宣传党的革命思想。他们还要求所有会写字的战士,每人每天至少刷写两条革命标语。因此红军所到之处,老百姓通过报纸、标语就能知道红军打仗为了啥,流血牺牲为了谁。”

  1935年冬,红军部队三渡赤水后隐蔽在河西30公里的狭长地带,同时派出一部兵力伪装成大部队往四川方向行进,制造红军将要进攻川渝的假象。蒋介石曾命令国民党军队严密盘查,企图从老百姓口中“撬出”红军的真实动向。然而早已受够了国民党统治剥削的穷苦百姓深知,红军才是工农群众自己的队伍。当地百姓没有泄露半点红军的信息,数万人的队伍才得以不露踪迹,让国民党军队被红军部队“牵着鼻子”辗转入川,扑了一场空。

  在习水县回龙镇大湾村,一位名叫王秀林的老人,今年87岁。至今,他的肚子上还留着一条近10厘米长的伤疤。“7名红军为救我丢了性命呐!”老人刚一开口,便泪如雨下。

  当时,红军二渡赤水后来到回龙镇。在开作战会议时,突遭敌机轰炸。轰炸当天正逢回龙镇赶集,听到飞机机枪的扫射声后,惊慌失措的杜莲芝背着儿子王秀林僵在原地没有躲避。见状,十几个红军立即扑上去营救,一声巨响过后,七名红军倒在血泊之中……

  红军将士无私为民,换来老百姓的信任爱戴。老百姓也为帮助红军竭尽所能——在村民张德高的家中,珍藏着老红军黄万先寄给他爷爷张先安的10封泛黄书信:“青杠坡一战中,我身负重伤,前有阻敌,后有追兵,生死即在旦夕。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你们把我从刀下救了出来,为了我不怕敌人追捕同罪,为了我无畏严冬白雪到处觅药。三餐茶饭,敷洗伤口,无所不周,胜似骨肉血亲。”

  青杠坡战役是四渡赤水的发端之战,是一场极其惨烈的战斗。受了重伤的红军战士黄万先被敌人抓住,要立即处决。在一旁劳动的张先安等人,见状一起站了出来,掏空身上的全部财物买通敌人,从刀下将黄万先赎了出来。张先安将黄万先藏到祖坟旁的灵棚中养伤,对外人称是逃荒而来的远房亲戚。就这样,黄万先经过一年多休养,又辗转回到部队继续参加战斗。

  军民团结如一人,是四渡赤水的另一个“制胜密码”,四渡赤水的战功,老百姓也有一份。

 

  综合整理自: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新闻网、求是网、中国军网、央广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日报、海南日报、解放军报等媒体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