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奖励重在励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1-12-01 09:14:05

    奖和励二字通常连用,但并不意味着一奖就能励。对奖励工作来说,奖是手段,励是目的,也是检验奖的成效的主要标志。能不能以奖促励,是检验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和领导艺术的“试金石”。

  兵书《吴子·励士》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魏武侯问大将吴起,如何才能激励部队士气?吴起回答:“君举有功而进飨之,无功而励之。”意思是说,君王可以设宴慰劳有功者,同时让还没立功的士兵也参加而予于激励。

  魏武侯采纳吴起的建议,不仅在设宴时让“上功坐前行、次功坐中行、无功坐后行”,还“颁赐有功者父母妻子于庙门外,亦以功为差”。在随后与强秦作战中,魏国士兵“介胄而奋击之者以万数”,取得大胜。

  “只要有足够的勋章,我就能征服世界。”拿破仑非常注重通过有仪式感的活动,激励全体军人赢得荣誉。《拿破仑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将军从不一奖了之,只要有条件,他总是尽可能把颁奖活动搞得很隆重,以达到激励每一名士兵的目的。

  “赏一人而天下知所趋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最深切的心理动机是渴望被尊重、被肯定、被赏识。吴起和拿破仑的高明之处,在于以奖励气,注重在“励”字上下功夫,这才使部队有了“台上士兵胸前的那一枚奖章,也给了台下千百士兵很大动力”的放大效果。

  军人最讲求崇尚荣誉,也最需要奖功励气。战争年代,一句“下一场硬战还交给你们打”,可以让一支部队热血沸腾、舍生忘死;和平时期,一枚奖章、一面锦旗,能够让一名军人顽强拼搏、矢志前行。这就是激励的力量。

  奖和励二字通常连用,但并不意味着一奖就能励。对奖励工作来说,奖是手段,励是目的,也是检验奖的成效的主要标志。能不能以奖促励,是检验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和领导艺术的“试金石”。

  上世纪80年代,国外一名社会学家在对全球11所医学院的奖励工作研究后发现,注重奖的学院,人才结构是单个冒尖但容易后继无人的“金字塔”型;而注重励的学院,人才结构则是既有领军人物又后备人才充足的“橄榄球”型。这名社会学家在电视访谈节目中谈到:“想有所作为的领导,在奖励时都要注重激励。否则,就会降低奖的效果。”

  遗憾的是,重奖轻励的现象还不少。有的把荣誉当“赠品”“补品”“安抚品”“救济品”,没有给真正该给的人;有的奖励搞轮流坐庄,今年是你明年是他,人人有份;还有的奖励时“静悄悄”,没有必要仪式,没有经验交流,谁获奖了本单位的人有的也不知道。“赏无度则费而无恩。”如此奖励,效果可想而知。

  朱德元帅曾说:“部队中人人精神振奋,你也想立功,我也想立功,这样就会打胜仗。”奖励既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导向;既是对个体的肯定,更是对群体的召唤。今年1月初,某部2020年度工作总结颁奖环节别开生面:一人多高的获奖者巨幅照片,大屏幕播放事迹短片,主持人宣读颁奖辞;获奖者身披红花绶带,走过红地毯,发表获奖感言。总结大会结束,有人在公众号这样留言:“看得我热血沸腾。明年,我也要站上领奖台。”

  奖励如何重励?有名专家这样支招:一是把握质的规定性,按绩论奖,奖之无憾,受之无愧;绩不当奖也奖,则无异于“注水奖”。二是把握量的规定性。奖的比例过小不足以励,而人人得奖与人人不得奖,又没有多少区别。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比例施奖,不能随意突破。

  奖励,关乎信仰与追求,关乎境界与情操。当前,年终评比工作已经展开,各单位应坚持奖励重在励,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坚持按绩施奖、公正记奖。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也应把能打胜仗作为最高荣誉,在追求和珍惜每一份荣誉中不断书写新的荣光、创造新的业绩。

  (作者单位: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


作者:宋春江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邓芳华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