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宝塔山 不息的延河水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3-01-14 11:03:00

永远的宝塔山 不息的延河水

■董 强

提及革命圣地延安,许多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梦回延安,在致敬这山、点赞这水的同时,笔者还想到一只只掉瓷的搪瓷缸、一张张特别的课桌。

抗战时期曾在延安待了6年的延安泽东青年干校学员刘明学多年后回忆,她和许多战友每人一把勺子、一只搪瓷缸。缸子天天别在腰带上,就是一只“万能缸”:洗脸用它,喝水用它,吃饭用它,刷牙还用它。

1936年时,陕甘宁边区没有一所中等学校,平均万余人才有一所小学。第二年4月,边区政府决议普遍进行免费教育。“夜校”“识字岗”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铁锅上写上“锅”字,擀面杖上写上“擀面杖”——在广大军民眼里,生产劳动处处是课堂,铁锅和擀面杖就是写字的黑板,胳膊与手能放、能写的地方,譬如支起的膝盖、战友的后背、房子的墙壁等等,都是课桌。

那时的延安,条件很艰苦。那时的延安,精神很富有。那时的延安,军民一家亲。

在1943年的延安双拥运动中,一首《花鼓词》唱出了边区军民鱼水相依的血肉联系:“军队是扛枪的老百姓,老百姓是不穿军装的八路军;军为利箭民做盾,为保江山团结紧。”

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时代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今天,为什么要弘扬延安双拥传统?又该怎样弘扬这一光荣传统?

党的立场,百姓的心。历史和现实用生动的实践作出了回答,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同目标、共奋进、手牵手,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一靠党的坚强领导,二靠各级政府的强大执行力。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当我们追寻红色印记,“解锁”老区新貌的精神密码时不难发现,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永远不过时。

每当我们的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时,双拥工作总是应和着时代脉搏,呈现出令人振奋的新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情系强军梦,拥军向服务备战打仗聚焦;子弟兵本色永不变,驻军部队造福兴利为民生;军地多领域联动,军民协同创新不断涌现出新的成果,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力量空前凝聚。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永远的宝塔山,不息的延河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新时代双拥呼唤我们书写新的篇章,铺展新的画卷。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