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小灶”
■张国领
“开小灶”,这个词老人们说得比较多。后来改革开放了,经济大发展,家家户户都开起了小灶,自己想吃什么就做什么,小灶这个词就没多少人提及了。
改革开放之初,我走进了军营,走入了部队的大集体。连队一百多号人,吃的是一锅饭,扛的是一杆旗。吃饭时,全连集中在一个大食堂里,连长指导员和战士们吃同样的饭菜,完全是同吃同住同劳动。
哪个兵有个头疼脑热的,不能参加训练和站哨,连长就让他休息,吃饭时还特意嘱咐炊事班,为生病的战士“开小灶”,做一碗病号饭。所谓病号饭,就是一碗清汤面条,里面加两个鸡蛋,俗称“鸡蛋面”。其实这病号饭不一定比平时连队吃的饭菜质量高,但它是专门为病号做的小锅饭,有营养又容易消化,体现了连队集体的关怀。
鸡蛋面仿佛成了连队关心生病战士的一种象征。这碗面条可能有些简单,但它饱含着战友之间的情义、上级对下级的关切。帮助病号恢复身体的,也包括融进这碗面里的情义和关切。
入伍后我很快发现,连队不但给病号“开小灶”,还经常给新兵“开小灶”。当然,后者与前者不同,与做饭没有关系,指的是“小练兵”。
一次排里会操,我的队列动作不是很标准,导致我们班在会操中表现不好,班长很不高兴。班长在开班务会时没有点名批评我,而是说让每一个战斗小组,针对队列动作不标准的新同志多“开小灶”。那时班里9名战士,为方便平时组织训练、战时快速行动,划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我在第一战斗小组。
我一听“开小灶”,还以为是要做小锅饭吃呢。哪知开过班务会,小组长就把我叫了出去。
“听到班长说的话了吧?”组长很认真地问我。
我看组长严肃的样子不像是要吃小锅饭,就马上收起笑容说:“听到了。”
“听到了就好,从今晚开始,我给你‘开小灶’,把你的队列动作搞上去,以后不能拖班里的后腿。”
这时我才明白,原来“开小灶”就是要帮助我单独训练。
从那以后,经常有老兵给我“开小灶”。有的“小灶”是小组给我开的,有的“小灶”是班里给我开的,也有的“小灶”是我给自己开的。
刚入伍时,新兵对很多训练课目领会得慢,理解得浅,“开小灶”时需要有人帮助指导。老兵们、班长、副班长,都很乐意给新兵“开小灶”。老兵的集体荣誉感非常强,新兵如果训练跟不上,拖了班里的后腿,被点名批评了,丢失的是整个班的荣誉。在大家的心目中,一个班里的新兵训练是否过硬,不仅看新兵,更看班长和老兵。凡老兵过硬,同班的新兵自然没有太落后的。
新兵时“开小灶”最多的是叠被子。一个班九张床,每个床上都放着一床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子。只要往床上一看,大概就知道哪个兵是老兵,哪个兵是新兵。除了被子颜色的深浅不一样,被子的整齐度也不一样,老兵的被子绝对是标杆。为了使自己早点达到老兵叠被子的标准,我曾在一个星期天里叠过30多次被子。按老兵的话说,好被子都是叠出来的,怎么叠?反复叠。叠的次数多了,被子的折叠处就有了印痕,下次照着印痕叠,既快又准,新被子也变得平展起来,自然就能叠出刀切般的效果。
老兵给新兵“开小灶”,都会照顾到新兵的自尊心,说话和纠正动作时,都不会太苛刻。自己给自己“开小灶”就不一样了,比别人“开小灶”更狠。就拿我给自己“开小灶”的经历来说,几乎把睡前、饭后、节假日的时间,全都用上了。
吃饭时,我在端饭碗的手里托举两块或三四块砖头,将饭碗放在砖头上吃饭。这样的“开小灶”,主要为了锻炼臂力,增强射击时手臂的稳定性。
平时走路,我会不自觉地垫步。这是自己心中在默念口令,步伐若是没有跟上,就会下意识地往前垫半步……
我调入机关工作后,下连队的次数越来越少,有时会特别怀念在连队里“开小灶”的日子。尤其是老兵给新兵“开小灶”,其中的情义与关切,和病号的鸡蛋面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见到从连队来的战友,我会问他们连队还有没有“开小灶”的情形,他们会兴奋地告诉我:“当然有。只要是战斗集体,就有集体荣誉感。训练中出现强和弱的差距后,不用催促,老兵会自动给新兵‘开小灶’,新兵也会主动给自己‘开小灶’,以使自己早日赶上队伍,力争加入到先进的行列里去。”
当过兵的人都知道“开小灶”。
当过兵的人可能都经历过“开小灶”。
特定的环境造就特定的语境,“开小灶”在军营里别有一番意味。战士的成长,可能就是从这三个看似轻松诙谐、实则千锤百炼的字眼里开始的。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