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努力开创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新局面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3-03-20 16:15:26

  努力开创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新局面

  ■陈东恒

  3月8日,习主席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就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统一思想认识,强化使命担当,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开创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新局面提供了科学指南。

  深刻把握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大意义

  习主席指出:“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党中央把握强国强军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着眼于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的战略部署。”当今世界,国家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现富国强兵的必由之路。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只有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发展;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的坚实支撑,只有把国防建设搞上去了,经济建设才有更加坚强的安全保障。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生产力最发达、社会最繁荣的朝代之一。据史料记载,当时老百姓平均收入、农业生产能力、手工业制造等都位居世界前列,造纸、冶金、制瓷技术等空前繁荣发展,商品经济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然而,由于全社会重文抑武,宋朝又是一个军事力量软弱的朝代。经历“靖康之耻”“崖山之变”,不仅财富被洗劫一空,宋朝也最终走向灭亡。事实表明,强国往往是经济和军事共同作用的结果。国防实力必须同经济实力相匹配,经济社会发展到哪一步,国防实力就要跟进到哪一步,否则就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应对安全威胁的重大举措。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巩固的国防是应对外部安全威胁,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全的坚固屏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作为中立国家,之所以能免受战火之苦,不是因为其中立意愿和中立身份得到《巴黎和约》的承诺保证,而是实施全民皆兵的军事策略。瑞士宪法规定:凡是20岁至50岁的男性公民,都要履行服兵役义务,经过最初4个月军训后,每隔一段时间必须返回军队复训。也就是说,瑞士虽然国小人少,却处于全民皆兵的状态。一旦发生战争,所有男性公民都可以奔赴战场。事实表明,祈求讨不到安全,和平需要强大军力作保证。

  制胜现代战争的客观需要。随着科技发展和战争形态演变,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联越来越紧,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融合度越来越深,战争对抗不仅是军事体系之间的较量,更是以国家综合实力为基础的体系对抗,在系统整合国家实力走在前列的一方,往往能在军事竞争上获得更大优势。以色列国土面积仅为2.5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千万,却能够成为中东地区军事强国,关键是基于其强大的综合国力。以色列不仅建立了完整齐全的军事和民用工业体系,其优先发展军工技术的策略还带动了冶金、材料、制造、电子、生物、信息等多个领域和工业企业的发展。这些企业在平时是支撑国民经济的支柱,战时则为前线提供充足的武器装备。面向未来,只有加紧推进经济科技实力发展与军事实力发展相辅相成,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才能夯实制胜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的物质基础。

  深刻把握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点领域

  局部与全局相互依存,没有局部就无所谓全局。坚持统筹兼顾,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抓住重点带动全体,是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始终坚持和突出强调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复杂系统工程,要统筹全局,突出重点,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核心战斗力,也是巩固提高一体化战略体系和能力的硬核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国家力量就如同建立在沙堆之上,紧要时刻就说不起硬话、使不上硬劲。互联网核心技术是信息网络的命门,美西方国家曾经利用对互联网主、辅根服务器的掌控,明火执仗地进行网络讹诈和摧毁。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停止对伊拉克的域名解析,让伊拉克从互联网消失。2004年4月,美国又对利比亚断网,让利比亚从互联网上消失了3天。今天,美西方国家又利用掌握的芯片核心技术,大搞科技封锁战。事实表明,国家强大,归根结底要靠自主掌控的科技创新能力及其成果。当前,重在深化军地科技协同创新,建设好、管理好、运用好国家实验室,聚力加强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18世纪60年代,英国在蒸汽机技术上率先发力,引领带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驱动生产力突飞猛进,自己也很快成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中期,以发电机、内燃机、电报电话为代表的电气技术的发明,将美、德、日等国推至第二次工业革命排头。20世纪中期,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突破,不仅极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变革,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这些新兴领域先行一步的美国、苏联等国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红利。当前,海洋、太空、网络、生物、新能源等领域,蕴含着巨大力量潜能,是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必争必强的新兴领域,抓住了这些新空间新领域,就抓住了未来竞争的新增长极。事实表明,谋取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必须在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上努力谋求创新,同时强化国防科技工业服务强军胜战导向,优化体系布局,创新发展模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加强重大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基础设施是强国强军的重要内容和强大支撑。加大经济建设项目贯彻国防需求工作力度,促进军地资源共建共享,是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早在20世纪30年代,在高速公路起降战斗机的设想就在德国产生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实战运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空军摧毁埃及空军机场跑道,数百架埃军战机只能坐以待毙。把高速公路作为辅助机场,既可用于平时抢险救灾飞机起降,也可在战时变身为备降平台,为航空兵机动和生存提供了依托,完善了国家战备体系。美国SpaceX公司大力发展的“星链”系统,既可提供全球互联网接入服务,也可用于战时信息传输,是实现跨陆海空天、跨军兵种全域全时通联目标的关键。这提醒我们,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加大统筹力度,善于算大账、综合账、长远账,加快构建储备体系,着力提高共建共用共享水平,提升国家储备,维护国家安全能力。

  深刻把握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实践要求

  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工程。必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突出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加强需求统合,统筹增量存量,着力在“统”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不断丰富形式、拓展范围、提升层次,同步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体系和要素融合、制度和标准建设,加快形成深度发展格局,实现国家战略能力最大化。

  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融合不同方向、贯通军民两域,整合的领域广,遇到的矛盾多,协调的难度大,更加需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过去,我们靠着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坚持军民一体,一个阶段侧重一个重点,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实现了发展和安全双促进、富国和强军相统一。今后,仍然需要在一体化上下功夫,切实打破军民二元分离结构,努力形成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加强各领域战略布局一体融合、战略资源一体整合、战略力量一体运用,系统提升我国应对战略风险、维护战略利益、实现战略目的的整体实力。

  坚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改革是决定我军发展壮大、制胜未来的关键一招,也是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由之路。这些年,各有关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协力推进有关重大改革,阻碍领域贯通、资源融通、力量协同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不断破除,一体化发展的制度环境不断优化,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总体步入提速增效的快车道,基本具备了走得远、行得远的基础。但随着国际斗争形势不断加剧,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结合融合不断深入,思想认识跟不上、制度机制不完善、资源统筹共享不充分等问题依然存在。构建更高水平的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持续优化体制机制,完善政策制度,形成各司其职、紧密协作、规范有序的工作格局,实现融合发展综合效益最大化。

  巩固发展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军政军民团结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政治保障,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涉及领域宽、范围广、内容多,需要国家统筹、全民动手、一起来做。应大力弘扬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光荣传统,深入做好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开展军民共建与和谐创建活动,不断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带头牢记和落实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要求,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保持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关系,履行好为人民扛枪打仗的神圣职责。全社会要强化国防意识,满腔热情地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为广大官兵排忧解难,着力营造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浓厚氛围,为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为推进强国强军汇聚强大力量,共同把新时代强军事业推向前进。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