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延安娃”和《丢手绢》的故事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3-05-29 12:05:04

  一首童谣背后的故事

  ■杨青春 钱均鹏

  “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这熟悉的旋律一响起,很多人就会跟着哼唱。有人说,这首《丢手绢》是我国流传最广的儿歌。70多年前,它诞生于延安保育院,伴随着几代人度过了美好的童年。

  一

  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我们党历来关怀和重视幼教事业。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中共地下组织就在白色恐怖下的上海,创办了抚养儿童的机构。党中央到达陕北后,为了抚养革命后代,从1937年开始,在陕甘宁边区先后成立了多所保育院和托儿所。这些保教机构被统称为延安保育院,这些孩子们也被称做“延安娃”。

  1938年,毛泽东两次为保育院题词,一次是“好好的保育儿童”,一次是“儿童万岁”。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保证孩子们健康成长,党中央多次指示,紧缩其他开支,也要保证儿童按标准供给。当时“延安娃”的副食标准与医院伤病员是一样的,包括谷类、豆类、肉、蛋、奶、油、糖、蔬菜、水果等,尽量做到花样搭配、营养可口,易于孩子吸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为了保证孩子们有足够的营养,经常捐钱捐物,想方设法解决保育院经济上的困难。

  周恩来驻重庆办事处时,听说延安保育院有孩子感染了传染病白喉,非常担心,特意安排将防治白喉的疫苗送到延安保育院,使孩子们转危为安。朱德亲自为延安第二保育院选择院址。他多次到保育院看望孩子,并指示:“孩子的父母在前方打仗,你们一定要把孩子带好,让他们的父母放心……”

  “延安娃”在保育院里过着集体生活。保育院特别注意对他们进行懂礼貌、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互助等品德教育。这些孩子虽然远离在前线打仗的父母,但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保教工作者的悉心教育下,幸福快乐地成长着。

  二

  延安保育院坚持“保教结合”的原则,要求保育员们要热爱保教专业,安心搞好保教工作,不断提高保教能力。

  1939年3月,一个名叫鲍敏卿的宁波女孩,抵达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很快,她就进入抗大学习,从此改名为鲍侃。1939年9月,抗大女生班合并到中国女子大学。在女大,鲍侃不仅学习努力,被选为全校学习模范,而且能歌善舞,还写得一手好歌词。由于在家乡曾当过幼教老师,1941年,还没有从女大毕业的鲍侃就被分配到延安保育院工作。

  战争年代,边区急缺幼儿教材,保教员们就自己动手编写儿歌、游戏、手工和故事等教材。延安第二保育院的保教员们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创作故事、儿歌、游戏等3000多篇。她们编的儿歌有:“保育院,我的家,阿姨爱我,我爱她。阿姨待我像妈妈,教我要听党的话。团结友爱守纪律,要做革命好娃娃”“花儿点点红,八路军真英勇,自卫军民兵来配合,到处立战功”等。

  保教员们除了将富有时代特点的革命道理编成儿歌外,还将孩子们洗手、吃饭、学习、游戏等也编成儿歌。那时,丢手绢是孩子们常玩的游戏。1942年,鲍侃在带着小朋友一起玩丢手绢的游戏时,从心底自然而然地流淌出这样的词:“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就这么短短几句歌词,充满童真童趣,孩子们一听就懂、一学就会。

  1942年8月,爱国青年关鹤岩来到延安,参加了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领导的西北文艺工作团。他积极参加秧歌运动,在陇东下乡宣传时,搜集了近百首陇东民歌。1948年,关鹤岩在看小朋友们做游戏时,听到了一首很有趣的歌谣,他就把这首儿歌重新配上更加上口的旋律。这首深受广大儿童喜爱的《丢手绢》就此定型,成了几代人共同的记忆。

  三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和全国一样,是在4月4日庆祝儿童节。每逢儿童节,毛泽东同志几乎都要给孩子们题词,1940年是“天天向上”,1941年是“好生保育儿童”,1942年是“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在百忙中,毛泽东也会抽时间来看望孩子们。他特别关心烈士孩子的情况,询问小朋友的名字,问生活好不好,学习识字没有。孩子们总是围着他问这问那,毛泽东慈爱地鼓励孩子们,说他们是革命的后代,是曙光,将来做新中国的新主人。

  在上课时,保育院采取课程与兴趣相结合的方式,基本按照课表上课,有常识、唱游、讲故事、儿歌、数数、识字、生活谈话等,每节课的时间是15分钟左右。

  1945年4月4日的儿童节,《解放日报》上刊发了鲍侃写的文章。她是这样描述延安保育院生活的:“天毛毛亮,这一长列五十孔石窑洞的大院落,就显得十分喧闹——孩子们醒来了。刚敲过起床钟,阿姨们都赶来给他们穿衣服。当阿姨们挨近床边时,她们应接不暇地握着很多的小手——在我们这里,一天的生活是这样开始的。”

  小树要发芽,孩子们总会长大,但《丢手绢》的动人旋律经久流传。延安保育院共培养了数千名儿童,他们中许多人后来成为新中国的栋梁之才。一位当年在延安考察了3个月的外国人,在调查报告中这样写道:“儿童的生活是一面镜子……这里真是一块神奇的黄土地,这里有一群普通而又伟大的人,他们又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着一代新人。”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