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B A”“村超”为啥叫好又叫座
■李 富
一场乡村篮球赛能吸引多少人驻足观看?贵州省台盘村给出的答案是3万人。一场乡村足球赛又能吸引多少人翘首围观?贵州省榕江县给出的答案是5万人。
眼下,火遍全网的“村BA”“村超”已经成为贵州乡村的“流量密码”。一场场举办在偏远山坳里的体育赛事,不仅为乡村振兴跑出一条新赛道,也为基层带兵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村BA”“村超”,以“村”字打头的比赛,其旺盛的生命力就是体现在一个“村”字。球员由村民组成,球场设在村民们平时锻炼的场所。座位不够,人字梯、板凳来凑;欢呼声不够,铁锅、铁盆拿来助威……充满浓郁“村”味的比赛让全网观众直呼“叫好又叫座”。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妨多些乡土气息。过去,一些单位组织教育,片面追求授课形式的热闹,结果冲淡了主题,掩盖了内容,与青年官兵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结合不紧,“曲高和寡”“不接地气”,导致教育“点头率”不高。
教育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抗战时期,毛主席讲党课,针对授课对象思想基础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强调“以通俗的语言,讲亲切的经验”,提倡“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激发教育对象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作为教育者,要放下“书生气”,多沾沾“泥土气”,组织教育力戒“远、空、大”,力求“以贴近求深入、以具体求生动、以通俗求实效”。用大白话讲好大道理,官兵听得懂、想得通、能理解透,教育效果自然有保障。
“人人参与、人人享有”是“村BA”“村超”出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不论是“村BA”,还是“村超”,对外展示的绝不是少数人的狂欢,而是全体村民的集体热情,展现的是群众体育的魅力。群众主创、群众主角、群众主推,从人员组织到赛程规则制定,都由村民自己商量着办。
组织教育,激活群众力量非常关键。聂荣臻元帅曾说,用群众的力量来教育群众自己,是最有效果的。作为带兵人,应多用信任、欣赏、发展的眼光看待基层官兵,积极发挥新时代官兵思维新、脑子活、参与意识强的优势,鼓励他们唱主角,从受教育者成为教育参与者,继而成为教育者,最终形成“人人参与教育、自愿接受教育”的生动局面。
教育是一个你来我往、教学相长的过程,没有基层官兵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投入,效果终究会难保证。依靠基层官兵组织教育,是一种尝试,也是一次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将使官兵受益无穷,也会让思想政治教育充满活力。
俗话说,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时代变了、对象变了,继续走老路,教育就只能在原地踏步。“村BA”“村超”的成功破圈,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众多启发。组织教育和打比赛一样,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贴兵心、接地气,基层官兵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育这粒“球”自然能踢进官兵的心坎里。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