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妈妈的五彩绣线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3-06-29 10:34:56

  罗妈妈的五彩绣线

  ■焦凡洪

  当夏日的阳光洒进客厅,墙上的那幅十字绣《旭日东升》更加亮丽。这幅作品是今年88岁高龄的罗妈妈一针一线绣成的,前后用了一年多时间。室内还挂有《花束图》《风景图》《福寿图》等多幅十字绣作品,均出自罗妈妈之手。

  2012年11月25日,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在执行任务时突发疾病逝世。银针穿越流逝的岁月,彩线牵系母子深情。望着书橱上劈波斩浪的辽宁舰模型和凌空翱翔的歼-15舰载机模型,罗妈妈深情地说:“罗阳走时才51岁,那割去的是娘的心头肉啊……挨过那段难熬的日子,我想,儿子为祖国的航空事业以身殉职,是好样的,我要从痛苦中走出来。”

  罗妈妈走出家门,继续去读辽宁省老干部大学,并学起十字绣。十字绣是一种传统手工工艺,需要专心、细心和耐心。她刺绣花草、风景,编织大海、阳光,绣过一天又一天,织过一年又一年。后来,她绣了一幅《五牛图》。罗阳是属牛的,他的身上有一种孺子牛精神。

  一

  罗妈妈叫吴传英,曾是一位英姿飒爽的女兵。

  1951年夏天,16岁的吴传英在江西省信丰县中学读高中一年级。当时国家征集青年学生入伍,学校掀起踊跃报名参军、参加抗美援朝的热潮。吴传英是学校学生会干部、共青团员,胸怀一腔参军报国热情,但是女兵的征集名额有限,学校经过综合考虑,没有安排吴传英报名。

  吴传英一心想穿上军装,“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向保家卫国的战场。正巧,学校派她陪2名女同学参加地区体检,吴传英借此机会也完成了体检。之后,经过到省城南昌进行身体复检,她如愿以偿地戴上光荣参军的大红花。

  1951年8月1日,吴传英意气风发地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军医大学的校门,经过3个月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开始医学专业的学习。按照原计划,这批学员经短期培训后,将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到了1952年,由于我军在抗美援朝前线节节胜利,根据上级指示,学校对学员的学习和工作进行了调整安排。有的进入长学制的医学专业学习,有的改做其他工作,吴传英被分配到第4军医大学子弟小学当教师。原本想当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没想到被分配到教书育人的岗位,她乐观地对找她谈话的首长说:“革命战士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她把学校的铃声作军号,将教鞭当武器,一身戎装走上另一种战斗岗位。

  1955年,军队实行军衔制,已享受正排职干部待遇的吴传英,无数次想象过穿上佩戴军衔的军服的英武和自豪。可按照上级有关政策规定,她不能参加军衔评定,后转改划入地方建制。对此,吴传英毫无怨言:“一切听从组织安排。”

  虽然吴传英换下了心爱的军装,但她担任老师的部队子弟小学还在军营,她所爱的人还在军营。军旗上的红色经纬、绿色生活的方块直线已与她融为一体,她心头的一缕缕情丝已牢牢系在这铁打的营盘上。

  二

  由军人到军嫂,变的是岗位身份,不变的是兵心兵情。吴传英的丈夫叫罗哥,是第4军医大学一名政治教员。他们结婚后,先后有了女儿罗明、儿子罗阳。

  一些老战友羡慕地对吴传英说:“你们夫妻俩多好呀,都是园丁,有大学老师还有小学老师,在培养孩子上既有优势又有经验。”吴传英笑而不语。她想,如果说有优势,就是孩子从小生活在军营大院,身上流淌着红色血脉,经受着绿色环境熏陶。如果说有经验,就是放手让孩子去锻炼自己,让他们像军人一样成长。

  两个孩子从小就被送入部队幼儿园,每到周末才接回家一次。吴传英工作的小学与幼儿园近在咫尺,虽然她也想孩子,但平时从不到幼儿园去。她说:“我不能影响幼儿园老师的工作。”

  罗明和罗阳先后上小学了,拿着饭盒一日三餐到军医大学的大食堂排队打饭。姐姐负责买副食,弟弟负责买主食。吴传英经常对孩子们说的话是:“军营的大锅饭有营养!”

  其实,有营养的当属军营这片沃土。清晨,营区的军号响了,罗阳和姐姐起床与家属院的小伙伴们一起到大操场跑步;晚上,他们又随熄灯号就寝,培养着军人的生活习惯。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罗明“金榜题名”,进入一所医学院学习。转年,罗阳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攻读高空设备专业。他们毕业后都投入了自己热爱的工作,对此吴传英很欣慰,在家中默默地当着“后勤部长”。

  军人都爱唱《十五的月亮》这首歌曲:“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吴传英工作在教育战线,是一位人民教师,她在军营大院里则有另一种称谓:家属。她说:“当军人家属是光荣的,个人小家要服从部队的大家。”军人家属遇到的一件麻烦事就是搬家。随着罗哥的工作调动,吴传英带着两个子女先后把家从西安搬到重庆,又从重庆搬到武汉。1985年,为支持被分配到沈阳工作的罗阳全身心投入航空事业,罗哥离休后申请到驻沈阳的部队干休所安置,吴传英又随丈夫把家安到了沈水之滨。

  执子之手,沐雨栉风。跟随丈夫走过山山水水,穿过座座军营,吴传英一直用浓厚的情感线在心中的家园绣着一个大大的“军”字。

  三

  虽然罗阳工作上的事情对家人保密,但吴传英心里明白:经儿子和他同伴放飞蓝天的一架架银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战斗”。

  战斗的岗位需要战斗精神。从身子骨能撑起军装的时候起,罗阳经常穿的是父亲替换下的旧军服,脚上蹬的是解放鞋。他像在战争年代当兵的父亲一样,有着坚持不懈、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的品质。大学第一学期结束,要放寒假了,吴传英急切盼望儿子回家过年,等来的却是罗阳的一封信:他要利用假期留在学校读书补课。吴传英和丈夫在沈阳安家后,好不容易与儿子团聚了,可每年全家的年夜饭吃得都很匆忙,因为罗阳还要到单位加班……

  在罗阳一次次赶去加班的背影中,吴传英看到了儿子的成长进步。罗阳牺牲后,吴传英在公开报道中看到儿子还兼任一个职务: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对于罗阳工作上的事,儿子不说,吴传英从不打听。除了懂得儿子所从事的工作需要保密外,她和丈夫在对待子女上还有一条共识: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发展个性。

  家是一个人滑翔起飞的机场,也是停靠栖息的港湾。在吴传英所住的辽宁省军区沈阳第15离职干部休养所,老干部们都夸罗阳是个大孝子。不管工作多忙,罗阳总不忘“常回家看看”。特别是2005年父亲去世以后,只要罗阳不出差,每天下班后一定会出现在母亲身边,或站几分钟,或说几句话。

  每当这时,吴传英心中是慰藉而纠结的。她多想让儿子多待一会儿,陪她聊聊天。可她一见儿子又总是撵儿子:“我挺好”“我没事”“你快走吧”“快去休息”……她知道,儿子做的事大于天。

  天气好的时候,吴传英经常在晚饭后下楼走走,一是年纪大了,活动活动手脚;二是罗阳不用耽误时间爬5层楼了,在院里见个面,赶紧让儿子回去。一天晚上,罗阳下班后来了,看家中没人,院里又没见母亲,就站在大门口等。一些熟悉罗阳的人说:“吴老师到院外散步去了。你妈妈挺好,你回去吧,回头我们转告吴老师。”

  罗阳没走,一直在大门口站着。直到吴传英从外面遛弯儿回来,他喊声“妈妈”问声安才离去。让儿子等了这么长时间,吴传英很不安。她平时听儿子常说的话就是“感到时间不够用”。他的时间金贵呀!从此,吴传英散步再也不出大院。

  吴传英熟悉儿子的脚步声,更爱听儿子的口哨。不过,罗阳只是偶尔吹口哨。他吹着口哨上楼,一定是这段时间某件事情做得顺利、某项任务完成得很好。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吴传英感到儿子的脚步声明显沉重了,来时再也不吹口哨了,有一天晚上进屋没说几句话就靠着被子睡着了……

  四

  2012年11月17日晚,吴传英接到罗阳打来的电话。到南方出差十几天,刚下飞机的罗阳说:“妈妈,我接着还要出差,就不能回家看您了,您保重身体。”吴传英还是那句经常说的话:“我挺好、没事,你快去忙!”

  像平常一样,吴传英只知道儿子去执行任务了。可是,这次罗阳与他的同伴及部队官兵担负的是一项非同寻常的任务:11月23日,歼-15成功完成在辽宁舰上首次阻拦着舰和滑跃起飞。吴传英没想到,那天晚上儿子打来的电话,竟是她最后一次听到儿子的声音。她盼着儿子早点回来,上楼时,脚步声伴着口哨声……

  11月25日下午,一个亲戚给吴传英打来电话问:“听说罗阳病了,怎么样了?”对方以为吴传英知道这个消息,因为她的儿媳王希利和女儿罗明已经赶赴大连。对此,吴传英什么也不知道。她心烦意乱地收拾要外出的衣物:“看来罗阳病得不轻,要不儿媳和女儿怎么都去了。”她给罗阳的司机打电话说,自己要赶紧去大连,到医院护理儿子。司机支支吾吾地答应明天一早来接她。

  吴传英在家里烦躁不安地等着,一晚上没睡,最终却等来噩耗:罗阳因劳累过度导致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于11月25日12时48分殉职……

  在那个令人震惊而又痛苦的夜晚,载着罗阳遗体的灵车车队回到沈阳。罗阳的妻子王希利、姐姐罗明最了解罗阳对母亲的深情,安排了罗阳与母亲的最后告别——灵车缓缓地驶过吴传英所在的干休所,驶过5楼那扇亮着灯光的窗下。为了让77岁的老人暂缓知道这一不幸消息,灵车车队熄灭了大灯,护送灵柩的亲人、同事以及知道消息赶来的人们,止住了哭声:妈妈,亲爱的妈妈,您的儿子罗阳又来看您了……

  五

  吴传英擦干了眼泪。她是当过兵的人。

  她一遍又一遍翻看儿子留下的照片,一篇又一篇阅读报刊登载的介绍罗阳事迹的文章。在自己思念儿子、别人评说儿子的日子里,她忽然感到过去对儿子既熟悉又陌生。

  她在一本书里第一次看到罗阳的“自勉录”:要多为他人着想;要善于观察他人的长处;要善于听取他人的观点;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不以批评的口气和别人说话;不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不炫耀自己,不争名利;不在背后说他人的短处;不参加无必要的争论;争论问题时不进行人身攻击,揭人短;不可有虚荣心、嫉妒心和报复心;要守信用;不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尽可能地少发牢骚,更不能讽刺挖苦他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哦,儿子是这样做事做人的,不简单,我要向儿子学习。”吴传英把这些话工整地抄在一张卡片上,带在身边。

  1990年退休后,吴传英开始上老干部大学。送走罗阳,她继续拿起书本学习,来回80多分钟路程,从不缺课。干休所的工作人员对她很关心,考虑到冬季雪天路滑,想派车接送,她不让,坚持坐公共汽车;想帮她家里做点事情,她也不让。她从不给组织和别人添麻烦。

  吴传英在家时,飞针走线织十字绣,针针意切,线线传情。她依然保持着按部队作息时间生活的习惯,每天定时听广播《早间新闻》、看《新闻联播》,尤其关注与国防和军队建设相关的消息。她记住了军旅作家黄传会写罗阳的那部长篇报告文学的题目“国家的儿子”。

  罗阳常说:“我们一手托着国家财产,一手托着战友的生命。”这是一个优秀共产党人的担当。令吴传英骄傲的是,孙女罗靓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成为一名航空人,站在了挺膺担当、奋斗强国的青年先锋队的前列,最近光荣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吴传英最喜爱儿子留下的一张照片,把它挂在自己的卧室里。儿子的身影时时牵着母亲的目光、心灵和梦境——照片上,罗阳自信、自豪地站在辽宁舰上,身后是起飞的歼-15,战机之上是一片无垠的蓝天……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