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临敌合战,知形者胜——徐向前指挥晋中战役灵活破敌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3-07-13 11:24:10

  临敌合战,知形者胜

  ——徐向前指挥晋中战役灵活破敌

  ■周 一  

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的晋中战役纪念馆。

我军控制汾河大桥,切断国民党军退路。

  原典

  战形者,临敌合战之形也。

  故知战之形非难,而能知所以战之形为难。能知所以战之形,则能因形以措胜。

  所谓“战形”,是指与敌作战的形式。比如用金鼓旌旗指挥部队,用刀枪斧钺进行搏斗,都是进行作战的形式。而隐藏在这些形式表面之下的,是对虚实的判断和机巧的把握,是不易被人看见的、真实的作战目标。指挥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作战形式,实现“因形措胜”的目的。

  经典战例

  1948年临汾战役后,国民党军阎锡山部被孤立在省府太原和榆次、太谷、介休等晋中平原地区的数个县城内。虽然阎锡山部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仍占有一定的优势,但从总体上看,已经被我军四面包围,形同孤岛。时值夏收,为保护农民利益,同时歼灭敌有生力量,经华北军区请示中共中央批准,决定由徐向前指挥发动晋中战役。

  战前,徐向前等指挥员通过分析判断情况,确定了两个阶段的作战计划。第一步,重点切断敌人的交通线,割裂敌人的防御体系,逐村逐点消灭敌外围警戒力量,以实现合围态势,并全力保护晋中地区的麦收。第二步,以运动战的形式相机歼敌,诱使其主力部队离开县城堡垒,在野外战场歼灭其大部,进一步缩小敌占区。

  6月中旬,我军第8、第13纵队沿平遥、介休南侧的山地隐蔽前进,相继拔除了介休至祁县间的各敌据点,直取平遥县城。与此同时,吕梁军区部队在神头堂一带发起进攻,集中2个多团的兵力歼灭敌第70师一部,并乘势北进。太原以北的各支部队也都按照既定计划,切断各处铁路要道,阻止太原守军出城增援。

  华北军区部队直插晋中腹地的行动,让阎锡山惊恐万分,急令其精锐“闪击兵团”主动出击,企图寻找我军主力进行决战。6月21日,第8纵队与该敌在平遥附近遭遇,一上来就将其压缩在汾河东岸的狭长地带内。失去机动空间的敌人,被我军各支穿插分队切成数段,被迫各自为战,火力优势难以发挥。经过3个多小时激战,我军歼灭敌军5000多人,取得晋中战役的首场重大胜利,敌军的兵力部署和作战意图也暴露无遗。

  吃了这次大亏,敌军索性龟缩不动,在各处县城、碉堡坚守不出。有鉴于此,徐向前开始了第二步作战。他留下一小部分兵力与敌周旋,主力部队大踏步北上、诱敌出击,在晋中腹地开辟新的战场。果然,还没等我军全部出动,敌军前线指挥赵承绶就唯恐北撤太原的道路被切断,急忙派遣第33、第34军和暂编第10总队北移至太谷、东观镇一线,并向北侧要点董村发起猛烈进攻。

  在多次进攻无果的情况下,赵承绶只好命令部队绕道突围,但都被我军击退。7月15日,我军从多个方向向被围之敌发起总攻。此时的敌军,早已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多数缴械投降,就连附近村里参加支前的农民也能拿着扁担俘虏十几个国民党士兵。战至16日傍晚,敌军全无斗志,赵承绶只好举白旗投降。在我军强大攻势下,敌晋中地区各部仓皇逃窜,纷纷回撤太原,以求抱团自保。我军则乘胜追击、连续作战,将晋中之敌逐个消灭,兵锋直抵太原城下,完成对太原的合围,取得晋中战役的最终胜利。

  此役,我军歼灭了阎锡山部的大部分有生力量,缴获大量军用物资,并帮助晋中百姓抢收了小麦。中共中央来电致贺:“获得如此辉煌战绩,对于整个战局帮助极大。”

  战例解析

  与敌交战,不外乎进攻与防御两种作战形式,并以此产生偷袭、迂回、包围、反包围等形式上的拓展。然而,对于具备丰富战争经验和高超指挥艺术的指挥员来说,这些形式上的复杂性只是表象,努力拨开这层“战争迷雾”,以作战目的为牵引,灵活组合和使用各种作战形式,才是制胜的真章要义。

  科学分析战场局势,是确定作战形式的决策基础。我军由于缺少大口径火炮和充足的炸药,在攻坚能力上与敌人有着较大差距。徐向前把野外歼敌比作“吃肉”,把攻城比作“啃骨头”,他在作战会议中指出,现在敌人到处出城抢粮,正是“吃肥肉”的好时机。如果不趁机狠狠咬上一口,等他们龟缩到城内,就变成难啃的“硬骨头”了。

  战前,中共中央和华北局指示,只需歼灭敌军1到2个师。但是,徐向前从整个山西战场乃至华北全局的角度出发,毅然确定了歼敌4到6个师的目标,认为这样才能达到重创敌军的效果,为攻克太原扫平道路。为提高包围的效率,徐向前专门派作战参谋骑着快马,到前线各个旅当面传达战斗命令,要求执行包围任务的各支部队迅速收拢,“有一个班走一个班,有一个连走一个连,旅长走在最前面,追上去加强包围圈”。也正是因为徐向前的坚持,华北军区参战部队才能咬紧牙关、连续战斗,最终取得歼敌10多万人的辉煌战果。

  排除万难落实计划,是完成作战任务的重要保证。发动晋中战役,存在比较棘手的困难。一是部队刚刚经历临汾战役,基层营连的兵员和弹药未得到及时补充,各级干部短缺较多。二是部队在平原地区作战,收集做饭用的柴火比在山地困难得多,后勤保障压力不小。

  为解决这些困难,我军抓紧时间整编部队、补充兵员,组建了以第1野战兵团为主的机动作战力量和以晋绥、太岳、北岳等分区部队为辅的地方武装力量。部队战前训练侧重行军、穿插、迂回等平原作战的重点课目,力求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形成对敌的绝对优势、快速歼敌。至于粮秣柴草准备方面,我党在这一地区群众基础较好,尤其是在土改之后,老百姓有了土地和收入,更加支持我党我军的行动。在此次战役中,先后有数十万人民群众参加支前行动,老百姓还拿出自家的耕牛、骡马、大车等用于物资运输,基本满足了作战部队的后勤保障需求。

  立足实际表里如一,是发挥作战效能的先决条件。临汾战役以后,阎锡山煞有介事地总结失败教训,学起了我军的运动战战法。他认为“我们有飞机、有大炮,沾了这飞机大炮的光,学了个守,却也受了飞机大炮的害,没有学个跑”,要求部下率领部队机动起来,因为“一跑万有,一跑万胜”。在这一作战思想指导下,阎锡山把剩下的兵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去固守太原、忻县、汾阳、太谷等交通要点,用以确保交通线;另一部分编成“闪击兵团”,沿铁路、公路线实施机动作战。

  表面上看,阎锡山的部队动起来了,但若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运动战”是徒有其表,无异于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从灵活程度上看,阎锡山的兵力过分依赖交通线,远没有靠两条腿机动的我军野战兵团灵活性强。从作战目的上看,我军实施运动战是为在运动中制造、寻找围歼敌人的机会。而敌军所谓的“运动”,只是为逃跑、抓壮丁、抢粮食,不仅没有太大的战术价值,而且走到哪里都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可谓行动困难、进退维谷。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