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潜伏 深海猎杀
现代水雷技术的新发展
■崔 鹏
前不久,法国“戴高乐”号航母打击群在东地中海、红海和波斯湾海域开展为期4个月的作战部署。在部署行动出发前,法国海军对“戴高乐”号航母及其主要护航舰艇进行了闭环消磁,目的是削弱舰船磁场特征以降低触雷风险。这表明在红海、波斯湾等海上要道,仍然存在水雷威胁。
水雷是一种预先布设在水中、待机毁伤舰船并限制其行动的硬杀伤武器,具有位置隐蔽、打击突然、破坏力强、易布难扫、应用面广等特点。相关统计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水雷击沉的舰船达800余艘,占各国舰船损失总数的3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水雷击沉的舰船数量超过2700艘,占各国舰船损失总数的11%。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舰艇遭受的损失几乎全部来自于水雷。
水雷既能用于打击和拒止敌方舰船,又能以不可预知的巨大威胁,给敌方造成心理威慑,在海上“画地为牢”,达到封锁海上交通,阻滞敌方行动,破坏其既定计划的目的。
根据工作状态不同,水雷分为系留在水中的锚雷、沉在水底的沉底雷和漂浮在水面/水下的漂雷等;根据起爆方式不同,水雷又分为直接碰撞引爆的触发水雷和采用控制引爆方式的非触发水雷。沉底雷通常为非触发水雷,一般在数十米内的浅水水域使用,水面破坏半径不超过100米。锚雷使用声引信或触发引信控制起爆,一般可以在300米以内的海区使用,水下待机时长受环境因素影响明显,且容易被扫雷舰发现。长期以来,由于这些传统水雷只能在近海使用,且单个水雷的作用范围有限,因此给人留下“水雷只能在近海水域大规模使用,无法应用于开阔的深海大洋”的刻板印象。
近几十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现代水雷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智能化。通过引入物理场分析和引信控制技术,现代水雷具有更强的目标识别和抗干扰能力,能够有效应对传统扫雷手段。二是机动性。通过引用火箭技术、自导鱼雷技术等,现代水雷的布放深度更大、打击范围更广、攻击准确度更高,作战方式由传统的“守株待兔”,变为“守株寻兔”甚至“守株猎兔”。三是隐身性。通过降低雷体的声、光、磁特性,现代水雷的隐身性能更强,被扫雷舰艇发现的风险更低,战场生存能力更强。
未来,随着新型探测技术、新型水下跟踪技术和新型水下火箭发动机技术的出现和使用,适用水深更大、探测距离更远、攻击范围更广的新型水雷将越来越多,为现代水雷大洋潜伏、深海猎杀作战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随着现代水雷技术的发展,未来水雷作战范围将得到极大地拓展,这对中远海海峡要道及重要交通线的水雷防御能力提出新要求。如何破解现代水雷带来的新挑战?大力发展深度猎雷声呐探测和识别技术,拓展水下预置武器处置能力,并通过不断降低舰船声磁特征提高反水雷能力,这些也将成为未来反水雷技术的发展方向。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