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称称自己是否“足秤”
■向贤彪
解放战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刘邓首长指出:“每个共产党员都要称称你这个党员是否足秤!”面对这道考题,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志幡然醒悟,一些有这样那样缺点的同志改错赶队,从而有力地提高了党组织的战斗力,确保了挺进大别山战略任务的顺利完成。今天,这道考题仍然摆在每个党员面前,需要我们常与党中央要求“对标”,常拿党章党规“扫描”,常用群众期待“透视”,纠错改过、轻装前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掉队。
常称信仰是否“足秤”。信仰信念是一个人的政治灵魂,是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是事业和人生的灯塔。没有信仰或信仰不坚定,就没有名符其实的品行和生命,也就谈不上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观之当下,有些党员在当初举起拳头面对党旗宣誓时,确实不乏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到底的理想和激情,但随着环境的变化,自我约束和组织监督的弱化,导致少数同志理想信念滑坡、党性修养懈怠,有的甚至走上了信仰全无、理想坍塌的不归路。当我们目睹一些熟悉的和不熟悉的同志因迷失人生方向而身陷囹圄时,应该见不贤而自省,查查自己理想信念是否有“裂缝”,想想自己是否还记得入党时的誓言,问问自己是否保持有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从而自觉校正人生航向,经受思想淬炼、精神洗礼,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常称能力是否“足秤”。在主题教育中,习主席深刻阐述了“以学增智”的重要内涵,为党员干部提升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指明了奋进方向。党员干部要自觉对照要求,认真查找政治能力方面的差距,善于从政治上研判形势,善于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认真查找思维能力方面的差距,切实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在面对各种矛盾问题和重大风险挑战时,始终做到方向明确、头脑清醒、应对有方;要认真查找实践能力方面的问题,按照履职尽责的要求及时填知识空白、补素质短板、强能力弱项,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
常称作风是否“足秤”。作风“修于内而形于外”,反映一个人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对于共产党员来说,检验作风的根本标准是看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即是否密切联系群众、真心为群众办事。心里装着百姓,密切联系群众,就能克服名利杂念的困扰、抵御声色犬马的诱惑,就能减少浮夸之气,养成浩然之气,真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应该经常问问自己:是否时时把群众挂在心上,是否以“时时放心不下”的精神状态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这样常思多问,会使我们站稳人民立场、保持头脑清醒,密切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尽心竭力为群众谋利益,从而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
常称廉政是否“足秤”。“勤者,政之所要;廉者,政之本也。”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既要做到勤政,又要做到廉政。时下,社会转型,利益多元,五光十色的诱惑增多,党员干部更应该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照党章党规常找差距,随时检点自己执行廉政规定是否自觉坚定、在利益面前是否不贪不占、对特殊化现象是否警惕抵制,切实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知敬畏、守底线、严自律,自觉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做到“拒腐蚀、永不沾”,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对照党和人民的要求和党规党纪,常称自己是否“足秤”,是一道现实的考题,也是一道永恒的考题。在这道考题面前,每一个党员都应该少一点“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多一点“跟自己过不去”的襟怀;少一点无奈的抱怨,多一点从自己做起的主动;少一点不切实际的空谈,多一点知错即改的行动,坚持在理论学习中汲取营养、在工作实践中锤炼党性、在自我改造中补齐短板,真正做一个各方面都“足秤”的党员,对党忠诚一辈子,为民奉献一辈子。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