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塑造军嫂群像
■王泽鹏
作家王颖洁创作的小说《许诺》(中国文联出版社,2022年1月),是一部以军嫂为题材的作品。主人公许诺,是一个新时代女知识青年形象。她出身中医世家,在人生大事的选择上迈出坚定一步,嫁给了军人陆骏,成为了一名军嫂。在一次次经历中,许诺被军人的精神与情怀所触动,一步步成长为合格的军嫂,也以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带动更多人去理解军人、崇尚军人职业。
在军旅文学中,有很多以军人视角来叙述军人故事的作品,主要人物多是被放置在军营大背景下进行描绘塑造。《许诺》以军嫂为主要表现人物,以部队大院为故事主要背景,以女性视角为切入口,且文本语言细腻,展现出独特的气质。
作者王颖洁生于洛川,是在红色土地上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也是一名军嫂。生活在部队大院中,作者结识了许多身份不同、性格各异、命运迥然的军嫂,听她们讲过不同的人生追求与人生理想、不同的生活点滴与家庭琐事,进而发掘出这一群体相近的心灵感受。军人的妻子,有儿女情长,也有家国大义,她们可能是站在光环之外的影子,却也是军人得以依靠的家庭港湾。
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内容,大致由现实的物质内容(典型环境)、作者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与文本所要表达的精神心理情感三者组成。作品中,“部队大院”作为典型环境,是主人公许诺活动、思索并获得心灵成长的主要空间。作者以军嫂的视角,带领读者置身于不同军人家庭之中,体味这些“特殊”家庭的甜蜜与酸辛。军人家庭的“特殊”,主要体现在丈夫在家庭生活中的缺位状态,如许诺因丈夫出任务赶不回来,用“视频婚礼”的方式完成了结婚仪式;杨瑛洁婚后因丈夫远在边关,一个人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即使临产也要亲力亲为准备好待产用具;梅倩要生产时正值暴雨,而丈夫受命抗洪,家中无人,是大院军嫂们协力把她送到了医院……作者在情节安排上,注重运用戏剧性冲突,使人与自我、人与人的矛盾在大致相当的力量中角逐,再通过一个个事件和插曲将冲突推至高潮直至被解决,最终呈现给读者更为合理的叙述效果。
在人物塑造上,作者力图主次分明且立体可感。如军嫂许诺、梅倩、陈佳瑶等,从她们身上,读者可以察觉到人物的性格及心理变化;而对次要人物,作者突出人物身上占支配地位的性格特征,如对白雨、杨瑛洁等人物的塑造。勒内·韦勒克曾在《文学理论》中说:“塑造人物最简单的方式是给人物命名”。作品中,“许诺”不仅是主人公的名字,也代表着军人夫妻间相互守护的温情诺言以及军人担当使命、以身许国,军嫂深明大义、保障后方的大爱誓言。
小说的长处在于它能细腻描写心理生活。在主人公许诺的视角下,我们认识了有着不同性格、不同际遇却始终坚守后方的军嫂群像。作者注重摹写人物的内心变化,用人物不同时期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动机与行动变得有迹可循。另外,作者将会在日常生活中上演的事件安排到军人家庭中,给读者以真实亲切之感,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在作者笔下,军嫂群体、军人家庭是千千万万普通家庭中的一部分,以爱与责任为内核,以柴米油盐为依托,只是这一群体相较于普通家庭,团聚不易、相守不易、坚持更不易,在这其中,还需要有奉献、包容以及对家国的大爱为支撑。
作者以时间为轴,平铺直叙,以主人公许诺和丈夫陆骏的感情发展为线索,在时间推移中表现主人公许诺的心路成长经过。许诺的父亲是援藏军医,在家庭中常年处于缺位状态,许诺从小就见证母亲独自持家的不易,故而很抵触成为军人的妻子。当爱情来临,许诺因陆骏的军人身份摇摆不定。当时正值她在非洲参加无国界医生组织,那里战火纷飞。队友于亚楠不幸牺牲后,许诺深感和平的可贵,也对护卫和平的军人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尊崇。她终于正视内心,与陆骏结为夫妻。搬到部队大院后,许诺褪去了柔弱与自矜,带着对丈夫的包容与体谅,对生活的热爱与坚守,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军嫂。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将这种成长娓娓道来,没有华丽语言、生动修饰、含蓄隐喻,而是通过一个个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成长变化,使人物的成长轨迹显得自然流畅、符合情理。
在文本叙述中,作者把时间线从许诺好友杨瑛洁结婚拉至许诺怀孕,整个故事有几年的时间跨度;而在叙述过程中,作者控制着文本的经验时间,如许诺从参加无国界医生组织到回国与陆骏重逢,作者可以寥寥几笔带过半年时光,也可以用两三章去描写一场冲突的酝酿与爆发。文本中有关时间的安排,使故事详略得当,可读性增强。
作品的受众是广泛的,军人、军嫂乃至与军旅无关的普通读者,都能通过这部作品,对军人家庭、军人使命、军嫂奉献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川藏线从四川雅安到西藏拉萨全长1958公里,历时4年零8个月竣工;在这其中,需翻越高山,跨过激流;川藏线的每一里路,就有一位捐躯的战士;而鲍雅琴的丈夫,就牺牲于此;她与丈夫刚结婚,就要去参加丈夫的葬礼。遭遇暴雨,院里的官兵穿着雨衣整齐列队,往广场方向跑去;而此时恰逢军嫂梅倩生产,其他军嫂淋着大雨,抬扶着产妇,将其送到最近的军区医院。大院的周阿姨,其丈夫是武警消防员,在几十年前救火时牺牲,他们的儿子也曾是军人,可在地震救援中受到心理创伤,从此只像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在文本中,作者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与许诺视角的观察思考,将一个个军人家庭的故事向读者一一展开。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艺术呈现了生活的真实,不论是对部队大院里军嫂群体的生动刻画,还是对军人群体的描摹,抑或是对军人家庭幸福与艰辛、无奈与不舍的一系列侧面表达都真实可感,使作品人物血肉饱满;部队大院中一幕幕戏剧性的冲突、人物之间一场场情感上的交锋以及对结尾和谐圆满理想化生活的处理,都是作者别出心裁的艺术创造,也使故事情节更为跌宕,人物更为鲜活。作者将二者结合起来,使情节符合生活的内在逻辑,人物符合自身发展的性格轨迹,最终达到艺术的真实。
在作品的最后,许诺组织院里的孩子去聋哑学校与那里的孩子互动学习,孙艳带领孩子们去学古汉语古诗词,陈佳瑶带领家属们练形体,李芳芳带领大家学太极,乐东葶教孩子们在广场跳舞……一切都那样生机勃勃、温暖和美。
正如作者所言:“很多人说,军人不是个人牺牲,是千千万万家庭的牺牲。军嫂们虽然没有身在保家卫国的第一线,但是一直在后方保障着家的和谐与温暖。”《许诺》不只讲述了主人公一人的成长历程,更是对万千军嫂群像的生动描摹,是一群有觉悟、顾大局女性群体的缩影,彰显着军嫂的精神气质,为大众了解军嫂群体提供了生动注脚。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