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血色湘江》用光和影再现血火硝烟的湘江战场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3-12-07 08:23:55

湘水奔流咏英雄

■徐嘉馨

广西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原创音乐剧《血色湘江》,是一部关于湘江战役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感人的民谣,唱出“血色湘江”名字的缘由,也唱出了战斗的惨烈和红军勇于牺牲的英雄气概。

该剧以湘江战役为历史背景,以“断肠明志”的红军师长陈树湘为创作原型,讲述红军后卫部队为掩护党中央渡江,在湘水之畔展开激烈战斗、付出巨大牺牲的故事。

1934年底,为确保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粉碎敌人围歼红军于湘江边的企图,数万名红军战士用鲜血染红了湘江水,终于冲破敌人精心设置的封锁线。如何将人们熟知的历史故事创排出新意,赋予其当代审美价值,是创演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关键所在。《血色湘江》巧妙选取叙事角度,塑造主要人物形象,采用传统音乐剧的结构,融合现代艺术手段,艺术地再现了史实。全剧以主人公陈湘带领后卫部队执行掩护党中央渡江的任务为主线,交织着陈湘与瑶族女儿凤鸣的爱情、与韦江等人的战友情以及朱大姐对“小湘江”的亲情等情感脉络。

序曲响起,大提琴沉郁低诉,立在舞台上的红军战士宛如丰碑,营造出厚重的历史感。充满视觉冲击力的舞台景观,伴随激昂的旋律,将观众带回80余年前的湘江之畔。第一幕,硝烟弥漫,陈湘面对大片牺牲的战友,痛心疾首。如泣如诉的唱段,催人泪下。当陈湘回忆起当年参加革命的场景,便又重燃起希望。“红军就是那离离原上草,岁月枯荣不惧大火焚烧,前赴后继,死做春泥肥料,等待着惊雷刺破黑暗,迎来拂晓”。政委临终之际,红军战士面对战友的牺牲,用“再相聚”来激励彼此、凝聚心力、燃起斗志。“生死是短暂的别离,虽已转身不忍离去……再别故土等相聚,理想世界再相聚,胜利之后再相聚”。作品中,讲述牺牲故事的场景与唱腔,并没有沉浸在伤感与悲戚之中,而是通过对理想信念的吟咏,传达出希望和力量,表现革命者昂扬的乐观主义精神。“活下去,活下去……天下遍地是红旗”。舞台上,前排的战士们肩并肩,排成堡垒状,抬起牺牲的战友,望向前路的方向;在高处,一个个战士前赴后继,在血与火中扛起鲜红的军旗。这一意象化的表达,呈现出壮烈、崇高的审美效果,彰显出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精神境界。

剧中,“红旗,红旗,红色的军旗……”合唱多次响起。“镰刀锤头工农的子弟,红色的军旗指引着你”。军旗是该剧的重要意象,也是剧中战士们的信仰标识。主人公陈湘被捕后,坚决不投降,断肠取义,用最后的力气举起军旗,以动人心魄的行动践行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铿锵誓言。

唯有洞悉心灵的创作,才能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该剧通过人物艰难中的抉择,凸显其精神高度,于复杂的斗争中彰显英雄光辉。该剧对于反派人物的塑造也并非脸谱化的刻写,而是赋予其立体的性格,展现其内心的抵牾与漩涡。第一幕第一场中,敌军指挥官黄复生是主人公陈湘的昔日同窗。“狭路刀出鞘,钢刀对钢刀”。二人在第一幕狭路相逢,展开较量,在最后一幕悲壮了断,表达出当时革命斗争形势的复杂和主人公陈湘信仰的坚定。

剧中,两位女性形象为血色、悲壮的演出,增添了温暖的亮色。敢爱敢恨的凤鸣为了替父报仇,大胆表达心意。她性格活泼、为人泼辣,如同桂北林中的百灵鸟。朱大姐是红军医院的军医,丈夫就在湘江边牺牲。朱大姐在该剧中更像一个“母亲”的化身。在第二幕中,朱大姐低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此时响起合唱“慈母针线,寸草之心,三春余晖,眷恋亲情”,与众多子弟兵离乡之情得以呼应。为让队伍轻装突围,在生下女儿“湘江”之后,朱大姐毅然选择自尽。尾声中,凤鸣对“湘江”一句句念着牺牲红军战士的名字,将全剧推向情感高潮。女孩高喊着“爸爸,妈妈,我是湘江!”这既是红军后代对父母的殷殷呼唤,也是对众多红军烈士的深情独白。

在叙事之外,音乐剧《血色湘江》融合歌剧的庄重大气、话剧的严肃内敛和舞剧的激情张扬等特点,通过咏叹调、宣叙调、重唱等音乐形式讲述革命故事。全剧以意象化的舞台造型,虚实结合,对战斗场景进行艺术呈现,在舞台上用光和影再现血火硝烟的湘江战场,带给观众多维艺术审美感受。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作者:徐嘉馨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