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星闪耀映长空
■宋海峰 王 倩
江西省兴国县,走出了56位共和国开国将军。冬日,行走在这片曾经被先烈鲜血染红的土地上,我们不断思索着:赣南的一个小县,为什么能够成为誉满中华的将军县?随着我们参观“将军馆”“长冈乡调查纪念馆”“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等场馆,瞻仰兴国烈士陵园,心中的问号逐渐拉直。
袁玉冰等早期革命家,在兴国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兴国广泛播撒革命思想的火种。无数革命先驱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苏区精神,成为融入苏区儿女血脉的信仰,凝结成投身革命生生不息的力量。
走进兴国县将军园,抬头望去,将军广场的正前方是巍然高耸的大型群雕,由土地革命战争中主要以兴国儿女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兴国模范师”“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中国工农红军中央警卫师”三面军旗雕塑及群雕组成。群雕正面是五次反“围剿”的战斗场面,背面是兴国人民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和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模范兴国”奖旗的动人场面。群雕长23.179米,寓意兴国人民在革命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有名有姓的烈士23179名;高9.3米,寓意当年兴国全县23万人中有9.3万人参军参战。
步入将军馆展厅,如同走进中国革命历史长廊。凝视一幅幅照片,观看一件件实物,阅读一篇篇介绍,如同回到金戈铁马的岁月、硝烟弥漫的战场。
“这就是那位‘娃娃司令’,写《长征组歌》的开国上将。”“《西行漫记》封面上英姿勃发、持号而吹的,就是这位将军!”在萧华、谢立全将军的塑像前,人们发出由衷感慨。
跟党走就是跟着理想信念走,就是向着光明的前途走。红军将士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伫立在萧华将军的图片前,我们不禁轻声唱起《长征组歌》中的诗句:“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由萧华将军创作的红色经典《长征组歌》,经军队文艺团体谱曲排演,成为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久唱不衰。
沙场征战,文武纵横。萧华13岁担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17岁被任命为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1955年授衔时是全军最年轻的上将。在风雨如磐的革命道路上,他智勇兼备、军政兼优,既有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又有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富贵非吾愿,功名我不希。人类齐解放,攘攘与熙熙。”将军馆珍藏的陈奇涵上将的诗句,充满九死不悔、矢志不渝、赤胆忠心跟共产党走的坚定信念。
我们默读着陈奇涵的诗句,想起他在黄埔军校时,曾面对浩浩珠江,把自己比作涓涓细流,决心汇入江河,奔流到海不复回。他做到了。当面对加入国民党还是中国共产党的抉择时,他毅然声明:“宁当普通的共产党员,不当国民党官。”他辞去黄埔军校少校中队长的官职,加入中国共产党。多年后,他在自传中说:“这一时期是我一生当中的转折点,从旧军队生活走上了为民众解放而奋斗的光明大道。以后,我在这条革命道路上从未退缩过。”听党指挥,这个印刻在陈奇涵灵魂深处的鲜明标记,闪耀在他革命生涯的每一个瞬间。
革命理想高于天。正是在理想信念的火炬下,从兴国走出的将军们,掩埋了牺牲的战友,拿起武器,投入新的战斗。
登上兴国县高兴镇竹篙山,迎面矗立着一座红军高兴圩战斗纪念碑。纪念碑,一半埋在土里,犹如埋下一段逝去的往事;一半立在人间,仿佛是一段站起来的历史。参加过战斗的谢国仪少将后来回忆:“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高兴圩战斗中,我任红三军团6师16团连长。在争夺竹篙山前一个制高点的激烈战斗中,我与指导员带领全连战士数次冲锋,反复争夺,在付出了重大牺牲后,终于击溃了敌军的进攻,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正是在理想信念的火炬下,从兴国走出的将军们与战友们一道,闯天险、战强敌、爬雪山、过草地,“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完成了彪炳人类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我们眼前仿佛闪现陈美福少将飞夺泸定桥的英勇身影。1935年5月29日,为夺取泸定桥,红四团和干部团成立夺桥突击队。时任中央警卫营连长陈美福与其他突击队员一道,像离弦的箭冲上只有13根铁索的泸定桥,冒着枪林弹雨,沿铁索前进。经两小时激战,夺取泸定桥,保证了中央红军主力迅速渡过大渡河。
正是在理想信念的火炬下,从兴国走出的将军们与战友们一道,用坚忍不拔、血战到底,书写了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民族壮歌,取得了抵御外侮的最终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邱会魁少将与敌后武工队在河北省蔚县并肩作战。在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邱会魁摸索出一套与敌斗争的方法:“敌要大打,我偏小打;敌要在内线打,我偏到外线打;敌要在我根据地打,我偏到敌战区打;敌要在白天打,我偏要在晚上打……”扬己之长,打敌之短,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扫荡”。
正是在理想信念的火炬下,从兴国走出的将军们与战友们一道,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彰显了什么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电影《南征北战》中,抢占摩天岭的战斗情景,就是根据毛会义少将所在部队的真实战斗故事而创作的。1947年4月的泰安战役中,时任华东野战军28师83团团长毛会义,奉命抢占泰安城外高峰——摩天岭,阻击增援之敌。毛会义带领83团一夜急行军百余里,清晨抢占了摩天岭的制高点。这时,山背面的敌人也登至距山顶百步之遥。毛会义立即率领战士们投入战斗,打退了敌人一次次疯狂进攻,为掩护主力夺取泰安城作出重要贡献。
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一幅温玉成中将在抗美援朝战场指挥战斗的老照片,将我们带回“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峥嵘岁月。1950年10月25日,温玉成率领40军在两水洞打响志愿军入朝作战第一枪,首战告捷。后来,这一天被确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纪念日。我们想起陈坊仁少将运筹帷幄、寸土必争的故事:金城战役中,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68军军长陈坊仁,组织侦察队机智勇敢地向敌纵身穿插,直捣南朝鲜首都师“白虎团”团部,击毙敌团长,创造了抗美援朝战场奇袭敌军的成功范例。
历史的全部质感和温度,在于人所创造的业绩与精神。战争年代,兴国籍开国将军舍生忘死、身经百战,为建立新中国立下功勋;和平年代,他们勇于担当、身先士卒、鞠躬尽瘁。人民不会忘记这群开天辟地、创造辉煌历史的一代战将。红色基因,永远在传承;英雄血脉,永远在奔涌!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