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为人民服务》承载永恒宗旨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3-12-26 17:16:13

  《为人民服务》承载永恒宗旨

  ■陈 晋 胡松涛  

延安市张思德广场。(资料照片)

  1944年9月5日上午,在为一口新挖的炭窑加固窑壁时,炭窑突然坍塌,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壮烈牺牲。

  张思德1933年参加红军,当过机枪手、地下交通员,长征中三过草地,到陕北后调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班长。1942年10月,中央军委警卫营和中央警卫教导大队合并,组建中央警备团。由于编制减少,张思德由班长改为战士。他毫无怨言,二话不说,愉快服从组织安排。他纺过线,开过荒,是远近闻名的烧炭能手。张思德在每个岗位上都任劳任怨,踏踏实实工作,被中央警备团评为“即知即行的模范”。

  1943年4月,张思德被调到延安枣园,在中央领导同志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当时,延安正开展大生产运动,为的是通过自力更生,打破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支援抗日前线。大生产运动中,人人都有生产任务,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都带头参加生产。1944年春,中直机关决定,在中直机关和中央警备团抽调人员,在安塞县(今延安市安塞区)石峡峪建设一个农场,完成生产任务。张思德看看全班同志,只有自己有开荒、烧炭、种地的经验,就主动报名,进山执行生产任务。

  谁也没有想到,张思德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9岁。

  中央警备团警卫队队长古远兴向毛泽东报告了张思德牺牲的消息。毛泽东放下笔,详细了解张思德牺牲的经过,默然良久。他说:“张思德是好战士,站岗放哨,还陪我外出过,很熟悉。”

  “他的后事,怎么处理呀?”毛泽东问。古远兴想也没想,说:“就地掩埋。”战争年代死人是很平常的事情,一个冲锋下来就倒下几个人。哪里黄土不埋人,古远兴打算把张思德就地埋在山里。

  “赶快把人抬回来。”毛泽东看了古远兴一眼,“小古呀小古,古人说,落叶归根,入土为安。张思德是四川人,他牺牲了,虽然回不了老家,我们也不能把他埋到荒天野地里哟!”

  毛泽东交代:“第一,要把张思德身体洗干净,穿上新衣服,入殓前要派战士给他站岗;第二,买一副棺材,运回延安;第三,要给他开个追悼会,我要参加,还要讲话。”

  1944年9月8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一向秋高气爽的延安,这一天变得天低云暗,山沉河闷。下午2点左右,毛泽东来到张思德追悼会会场。率领全体人员向张思德遗体默哀后,毛泽东缓步走上台,发表演讲。

  毛泽东手里没有讲话稿。显然,对自己讲些什么,他已经深思熟虑。

  张思德的牺牲,引发了毛泽东的深沉思考。张思德,出身贫寒,生命短暂。在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他是普通党员;在人民军队的队伍中,他是普通士兵;在整个革命队伍中,他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他没有官职,没有财产,没有传奇故事,也没有豪言壮语,连一次恋爱都没有谈过,就这样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在中国大地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大多是像张思德这样默默无闻的人。张思德在短暂的生命中,把中国共产党远大的革命目标化作朴素的日常工作,忠实无私地在每个岗位上为人民服务,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平凡的张思德,是中国共产党先进群体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分子,他是平凡的英雄、人民的英雄。

  为人民而牺牲,这是一种最彻底的无私精神。毛泽东从“小人物”张思德平凡的生命历程中,看出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境界。张思德胸无杂念,心无挂碍,一片天真,一片朴素,一片忠诚,一片大义,这种境界超越为己为私的功利境界,进入为人为公、超越生死的道德境界。

  民族解放需要张思德,革命事业需要张思德,艰苦奋斗的共产党需要张思德。张思德就在身边,人人可学,人人可做。以张思德为榜样,可以让平凡的人们找到活着、工作着以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意义。张思德身上的光亮,可以照亮普通人的内心,可以照亮黑暗的世界。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毛泽东拔擢了张思德身上的优秀品质,把张思德寻常的、朴素的精神升华为共产党人必须践行的革命宗旨,第一次清澈澄明地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宣示了共产党的人民哲学。

  毛泽东在演讲中提倡开展批评,倡导“五湖四海”的团队意识,抒发共产党人的奋斗情怀。

  张思德的牺牲,激发毛泽东对生与死进行思考,挖掘生与死的意义。毛泽东论述了革命者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的人生观,反映了他的生死哲学。

  1944年9月21日,延安《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警备团追悼战士张思德同志,毛主席亲致哀悼《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是死有重于泰山》”的新闻稿。这篇通讯夹叙夹议,其中包含后来被定名为《为人民服务》的全部内容。

  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演讲,化沉痛而为思想,说死者而为生者,为张思德入土奠基,更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诞生进行思想奠基。几个月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说:“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1953年,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时,毛泽东把他的这篇演讲稿,定名为《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叩问“我是谁”“为了谁”的答案,浓缩在这篇短小精练的演讲稿之中。《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人立心,为中国人民立命,透彻地指明了共产党人为谁而活、为谁而死的问题,展示出共产党人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宗旨一立天地宽。在“为人民服务”中,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个体生命的意义,不断地创造,不断地牺牲,不断地前进,不断地胜利。“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整体性思维和全面性实践,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显著标识。

  “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最为响亮、最为精彩、最有力量的一句话,成为中国大地上深入人心、深得人心、深受欢迎的一句话。作家吴伯箫离开延安时说:“从延安出来,人们第一个记得‘为人民服务’。”美国纽约《先锋论坛报》记者斯蒂尔在延安访问10天,曾经感慨地说:“我觉得在延安的访问中……体味到共产党常常说的‘为人民服务’,在延安所亲见的各种具体事实,我认为这是货真价实的……真的,我要是在延安住上11天,那我一定也将会变成一个共产主义者。”

  天下之大,唯有人民,教中国共产党人生死相许。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