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他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4-01-25 09:42:04

  追逐光明

  ■肖力民

  “尽管寒风和小雨吹打着他们,但瞿秋白和红军心中好像有团火在燃烧,兴奋得把什么冷都忘了。‘井塘会演’持续了几个小时,在台上台下‘想念红军’的对唱以及‘保卫苏维埃’的呼喊声中,气氛被推向高潮。当时,群众与红军指战员一同观看了这场‘告别演出’。然后,留守红军化整为零,分九路突围,瞿秋白不幸在闽西长汀县被捕并英勇就义。”

  多年致力于长征文化宣传、宣讲的我,曾多次来到位于于都河畔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当讲解员动情讲述时任中央分局宣传部部长瞿秋白,1935年2月7日组织留守中央苏区的红军,在于都县黄麟乡井塘村举行“井塘会演”的故事时,我的心灵受到震撼。

  随红色文化专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原副馆长于延俊,军旅作家李占恒、罗元生,红色文化学者、于都县长征源宣讲团团长葛江洋,心怀敬意走进长汀,我渐渐触摸到有温度的瞿秋白。

  长汀,古称“汀州”,地处福建省西部,与江西省接壤。城楼巍巍,垛堞延绵,古朴的城墙和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见证了汀州古城厚重的文化内涵,诉说着这片红土地上的峥嵘岁月。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1929年,工农红军攻占上杭,闽西革命根据地日益发展壮大,土地革命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为这次胜利所振奋,在马背上哼成经典词作《清平乐·蒋桂战争》。长汀这座小城,因为这首词蜚声中外。

  长汀县博物馆有一间逼仄的小屋,潮湿阴暗,仅陈设一床一桌一椅。这是瞿秋白曾被关押的地方。瞿秋白人生中最后一段时光在这里度过。受到左倾错误领导的打击,想跟随中央红军主力参加长征而不能如愿的瞿秋白,被迫留守中央苏区。他没有颓唐与抱怨,全身心投入革命工作中。身患重病的瞿秋白在于都县组织“井塘会演”后,奉命转移到上海从事革命工作,在向闽西突围时不幸被捕。对于这一天,瞿秋白早有思想准备。他曾经说:“我们的不自由是为了群众的自由,我们的死是为了群众的生。”正是在这间临时囚室里,在昏黄的油灯下,瞿秋白书写了多首诗词以及《多余的话》等人生最后的篇章。

  在囚室旁的小院中,有一棵苍劲的石榴树,生机盎然。站在石榴树旁,我陷入沉思。在那个觉醒年代,紧张奔忙的瞿秋白常年拖着病体熬夜写作,留下有关政治理论、文学艺术及语言文字等方面的丰富著述。作为与鲁迅、郭沫若齐名的一代文豪,他没有选择舒适安逸的生活,自比“衔春燕”,立志“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甚,请勿撕破我的历史!”他断然拒绝敌人高官厚禄的劝降,视死如归,从容就义。正如红军后代、宣讲团成员肖婷婷所说的那样:“这棵石榴树年年开花,岁岁鲜艳,犹如瞿秋白坚定的信仰和主义一样,殷红如火,生生不息。”

  来到瞿秋白慷慨就义处——长汀城西侧罗汉岭,我泪眼蒙眬,思绪仿佛穿越到1935年6月18日:从长汀中山公园往罗汉岭700多米的路上,瞿秋白昂首徐行,用中文和俄文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共产主义万岁!”行至一片草地时,他盘腿席地而坐,泰然自若挺直腰板,微笑着向刽子手点头道:“此地甚好!开枪吧!”

  “‘此地甚好!开枪吧!’这是瞿秋白烈士留给人世间最后的告白。面对死亡,他没有留下豪言壮语;面对死亡,他那么从容淡定。他是‘杀一只老鼠都不会的,不敢的’,但他的笔让敌人心惊胆战。他是永远值得仰视的英雄!”葛江洋激动地说道。

  瞿秋白囚室遗作《多余的话》中写道:“我还留恋什么?这美丽世界的欣欣向荣的儿童。‘我的’女儿,以及一切幸福的孩子们。我替他们祝福。”如今的罗汉岭,无数孩子在公园中享受着幸福时光,这不正是瞿秋白最期待的画面吗?

  步入瞿秋白烈士纪念馆,一件件锈迹斑斑的展品、一张张弥足珍贵的老照片、一篇篇泛黄的著作、一封封扣人心弦的家书,把我们带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红军后代、宣讲团成员钟雪燕动情地说:“纵观瞿秋白的一生,为国为民求出路,选择走出家乡、离开亲人,心怀坚定的信念,寻觅家国的未来,这正是他‘欲知治国平天下,原有英雄大圣人’的生动写照。”

  站立在《国际歌》墙前,斟酌其中的字句,我似乎领悟到创作者、翻译者的良苦用心。这曲雄壮的乐章,是唤人警醒、催人奋起的号角,引领我们的民族走过苦难辉煌。这首歌正是瞿秋白译自俄文的词和简谱,是我国最早可供唱颂的《国际歌》版本。从音律考虑,瞿秋白创造性地把法语单词“Internationale”音译为“英特纳雄耐尔”,即“国际共产主义的理想”。值得一提的是,瞿秋白的女儿、“七一勋章”获得者瞿独伊,曾经在开国大典上用俄语向世界播报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之后与爱人共同创建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她把父亲的精神融入了血脉。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当我们不由自主地吟唱《国际歌》时,步履蹒跚的于延俊闻声快步加入歌唱的行列。她展开双臂,手里的拐杖秒变指挥棒,带着我们尽情放歌。她深有感触地说:“每当遇到共情的画面、言语或文字时,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忘我的状态,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

  “小小的蓓蕾,含孕着几多生命。陈旧的死灰,几乎不淹没光明。”“阴沉沉、黑魆魆的天地间,忽然放出一线微细的光明来了。”瞿秋白的文字,始终关注“光明”。他的脚步,一直追逐光明。生命定格在36岁,但他的信仰与理想、责任与担当,都留在历史的注脚里。正如毛泽东同志赞扬他说:“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817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