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影片《解放石家庄》:烽火光影历久弥珍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4-02-04 14:33:34

  战地回响

  ■湛小贝 孙鹏飞

  1997年,一位80岁的老人王琛,对影片《解放石家庄》进行整理修复,让这部珍贵纪录片得以焕发新颜。

  《解放石家庄》是纪录片《华北新闻(第三号)》中的内容,其拍摄者为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电影队队员苏河清。

  苏河清的父亲苏兆征在1927年参与领导了广州起义,1929年因病逝世。由于白色恐怖,党组织将7岁的苏河清以及他母亲、姐姐送到苏联。数年后,苏河清在莫斯科大学电影学院完成学业。不久,一直关注他成长的周恩来给他写去一封信。信里,周恩来希望他回国,用所学为晋察冀军区拍摄电影。读完信后,苏河清没有犹豫,当即做出回国决定。回国后,他加入成立不久的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电影队。

  解放石家庄时,部队领导为了摄影师的安全,只允许苏河清在团部拍摄。但苏河清说他在苏联也上过战场,应该到前线去。在他的再三要求下,部队领导同意他跟随主攻部队进行拍摄。

  攻打石家庄是趁天黑发起的冲锋。胶片感光度差,为保证成像质量,苏河清只能借着炮火的光进行拍摄。为此,他需要不断地离炮火近些、再近些。他像端着枪一样端着摄影机,和战士们一起冒死冲锋。最终,他冲上攻城尖刀连的阵地,拍下尖刀连战士英勇攻城的场景。

  通过影片,我们能直观感受到当时战斗的紧张激烈。在隆隆炮火的掩护下,战士们架起云梯,迅速爬过壕沟,攻破敌人的碉堡。这些珍贵的战争场面,使人们得以触摸那段滚烫的历史。

  晚年的苏河清在面对采访时却遗憾地说:“为石家庄解放拍摄的镜头太少了……”事实上,在苏河清拍摄的镜头里,不仅有硝烟弥漫的战场,而且有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场景。石家庄解放后,人民群众欢迎解放军的情景也被记录下来。那浓浓的军民鱼水情,定格在珍贵的胶片里,成为历史珍藏。

  电影队随部队进驻石家庄城南后,《解放石家庄》和《清风店战役》被编辑成《华北新闻(第三号)》。该片随后在石家庄放映,受到热烈欢迎,极大激发了军民斗志。

  作为电影队早期摄影师,苏河清还深入前线拍摄了《华北新闻(第一号)》。该片包括《钢铁第一营授旗式》《解放定县》《正定大捷》《向胜利挺进》4部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期间,苏河清负责会场拍摄。新中国成立后,苏河清成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一名摄影师,参与拍摄了《解放了的中国》《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等多部纪录片。

  王琛曾是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电影队的一名战士。1997年,为纪念石家庄解放50周年,她进行了大量繁琐的整理修复工作。《解放石家庄》由此得以再次上映,获得观众好评。

  时光荏苒,镜头内外,镌刻的是革命先辈的热血芳华。烽火光影历久弥珍,“离炮火近些、再近些”的战地回响从未远去……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