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怀揣梦想点燃心中的“火光”,勋表见证一路收获和感悟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4-02-26 08:59:17

    点燃梦想的“火光”

    ■火箭军某部一级上士 翁文龙

    1月3日,单位表彰大会的第二天,人力资源干事彭佳松找到我,将一枚缀着数字“2”的三等功略章交给我,开心地向我祝贺:“新年礼物!”

    我打开衣柜,拿出常服,把这枚新的荣誉略章换上去。去年,全军官兵陆续佩戴军人勋表,我的胸前戴上了两排6枚略章。在基层部队,我们身着常服的机会不多,可我还是第一时间把勋表佩戴好,每当打开衣柜时就能看见。这些略章,代表着荣誉,更浓缩着我一路走来的收获和感悟。

    时间的指针拨过16年,在我的两枚军龄略章上留下“年轮”般的16道杠;“兵之初”点燃梦想的“火光”,是那枚优秀基层官兵三级荣誉略章的开端,让我认识到何为军人的使命;一级卫国戍边纪念章略章,见证着我扎根高原的承诺;缀着数字“2”的三等功略章和数字“7”的平时个人嘉奖略章的背后,是我身为新闻报道员记录下的身边战友一个又一个动人故事……

    图左:翁文龙的勋表。图右:翁文龙近照。

    2008年,一个特殊的年份。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军人的身影闪动在电视屏幕上,也跃动在我的心间。那一年,高中毕业后我参军入伍,从山东泰安奔赴地处西南边陲的原第二炮兵某旅参加新训。

    与我的家乡不同,冬日的南国青山如黛,但绵绵细雨中的阴冷潮湿让我很不适应,在层峦叠翠间迟迟找不到归属感。

    直到那一天,新兵连组织参观,我和新战友们走进测试大厅。我相信,每个初识“神剑”的人,都会被那一幕深深震撼。硕大的空间里,我们能看见的,仿佛只剩下导弹车的身影。车架下,几名“小小”的号手正来回奔跑……

    “导弹发射的瞬间,先是看见一种火光,接着是巨大的轰鸣和颤动……”班长黄宁刚刚执行完发射任务,有些兴奋地向我们讲述“神剑”腾空的景象。

    “看见一种火光”——那一刻,这个印象刻进我的心里。我告诉自己:来了部队,就要当个好兵。到了二炮部队,就要成为一名导弹操作号手。

    然而,当时我的新训成绩几乎排名垫底。班长黄宁得知我的目标后,鼓励我说:“勤奋永远比天分更重要。”在他和其他战友的帮助下,我一路迎头赶上,变成各个课目全优的新训“排头兵”。

    几个月后,我们进入坑道开展实战化密闭生存训练。告别了太阳和月亮,我们只能数着钟表上的指针“过日子”;刺鼻的机油味混杂着其他味道钻入鼻腔,让我无时无刻不想念外面清新的空气……

    这样的环境,对身心来说都是一种考验。一天,我偶然间发现矮矮的坑道顶端,一个小小的“太阳”在角落里“发光”。班长刘启振告诉我,那是之前参加训练的官兵用红纸剪成太阳的形状贴上去的。

    “没有太阳,我们就升起太阳。”刘班长的话在我的脑海里回响。深夜,我辗转难眠,心里突然明白,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前辈们都是守着心中的那抹“火光”坚持下去的。

    这份坚持,激励着我和战友们通过考核,拿到导弹操作号手的“上岗证”,不久后奔赴西北高原执行一项实弹发射任务。

    那里的环境更加恶劣。疾风掠过,帐篷里的床褥上总是蒙着一层沙土,夜里我和战友们还要轮流去检查帐篷的地钉是否被风拔起……即便如此,我们没有一句怨言,因为我们知道:这里是“考场”,更是“战场”。

    数十天后,终于迎来发射的日子。随着点火指令下达,我站在人群中望向远方——火光闪动,导弹从烟尘中腾空而起,长长的尾焰划破长空,闷雷似的声音席卷大地而来……对讲机里传来成功命中目标的消息,戈壁滩上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当梦想的“火光”照进现实,所有的付出就变得有意义。2009年底,我因成绩突出被评为优秀士兵。我想,怀揣梦想点燃心中的“火光”,履行胜战的使命,就是对导弹兵最大的褒奖。

    那一年的经历,让我收获良多,也成长许多,当初那颗动摇的心早已坚定。为了争取长期服役,入伍第二年我考上军校成为士官学员。2012年毕业前夕,我主动申请前往西北高原。我想,这样就能离战场更近一些,离“火光”更近一些。

    再上高原,我来到原第二炮兵某部某大队。本想着之前上过高原,很快就能适应,可“驻训”和“驻扎”两个词,在高原完全是两个概念。高原反应自不必说,更多的是环境恶劣和人烟稀少带来的苦闷。让我更失落的,还有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因为岗位调整,我未能前往任务一线,而是留在营院负责出纳工作。虽然我常常告诉自己岗位不分高低,但只要一想起那片“火光”,心中难免有些难以释怀。

    班长张玉印看出我的心事。一天,他拉着我来到足球场,讲起一个故事。这个足球场起初只是一片光秃秃的沙地。为了能在“绿茵场”上踢球,战友们驱车拉回一块块草皮,一点点铺平、灌溉。沙地缺营养,表层又硬,没多久草皮就泛黄干枯。可大家没有放弃,一次次补种……这场人与草的“拉锯战”持续了近一年,足球场终于覆上一层绿色。可当“绿茵场”真正建好时,大家却舍不得在上面踢球了。

    “环境苦,苦干但不能苦熬。这里是我们的家,一个家好不好,要看主人怎么干。”我不断思考着张班长的话,渐渐明白初入营区时看到竖立于楼顶的“扎根、过硬、奋斗、奉献”8个字的含义。

    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扎下根来。即使不是理想的岗位,也要干得出色。

    2014年,我被调整为炊事员。此前从未做过菜的我,决定从基础学起。先是抡锅颠勺,用铁锅盛沙子来回颠炒,一个月下来双臂肿了一圈。再是刀工,我主动承揽了所有的配菜工作。后来,炊事班长总是一个劲搂着我的肩膀夸道:“还是文龙砍的猪蹄子板正,没有一点碎骨头渣子!”

    一年后,我考取了厨师证。那年年底,我被评为“优秀士官”。我的内心更加笃定,不论在台前还是幕后,不论是导弹兵还是炊事兵,都有各自的使命和奉献。只要扎下根,就一定能干得出彩,干出成绩。

    也是在那一年,宣传科下发通知,抽调战士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我了解后得知,报道员要深入任务一线拍摄报道。想到能再次目睹导弹腾飞的画面,我主动报名,因日常表现优秀成功入选。

    翁文龙(中)与战友分享摄影技巧。

    2016年5月,我第一次前往戈壁大漠拍摄某靶场哨所官兵的生活。也许是太久未与哨所以外的人聊天,我一问起来,战友们就激动地讲个不停——分队长王正浩带领大家在戈壁滩施工,因为昼夜温差太大,早晨起来发现暖水壶全部结冰爆裂;司机李哲执行任务路过荒滩时车坏了,夜间等待救援时遇到狼群,直到快天亮时狼群才散去;班长盛德华因公负伤,不待完全恢复坚持要求回到任务一线,带头开工……

    听了这些不为外人所知的故事,我一边认真地记在本子上,一边悄悄酸了鼻子。“关窗!沙尘暴来了!”突然,战士张年双一边呼喊,一边不由分说拉着我钻进地窝子。

    肆虐的沙尘暴刮了两天两夜。第一次经历这样恶劣的天气,我不禁心有余悸。可看到战友们把房顶上“以阵地为家,以艰苦为荣”的大字再次擦亮,听到他们清扫沙土时的欢声笑语,我告诉自己,一定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平凡又不平凡的故事。

    火箭军某部官兵在高原执行保障任务。

    2018年深秋,我跟随任务分队赴海拔4000多米的某无人区执行实弹发射保障任务。一天,由于山洪暴发水位上涨,设备机房被淹。号手们为了抢修设备,穿着涉水裤、拖着皮艇便踏入冰冷湖水中。为了保护设备,他们牵着皮艇却不愿乘坐,把有限的空间留给他们视若生命的设备。战士范迪迪一不留神踩在水底的石头上崴了脚,却推开战友的搀扶,招呼着“先管设备”……抢修结束后,和大家一同返回岸上的我过了许久双腿才恢复知觉,但看着相机里战友们的身影,我只觉得心头火热。

    离别之际,战友们请我给他们拍一张合影。拍完后我把相机递给他们传看,大家都说很好,却不约而同地提出让我帮他们“把脸修一下”。

    我把照片放大后细细一看,数十天的奋战让他们的脸被高强度的紫外线晒脱了皮,一张张20多岁的脸庞有了40多岁的“痕迹”。后来,单位举办一次摄影展,这张照片被我特意挑出来,张贴在照片墙的最中央。

    采访归来,我常常坐在办公室,望着窗外远方高耸入云的大山努力回忆,不想遗漏见到、听到的每一个生动画面和感人细节。把战友们的故事诉诸笔端和定格画面的我,仅2018年就刊稿200余篇。当年年底,我荣立三等功。

    2019年1月16日,我身披“三等功”字样的绶带上台领奖。望着台下一张张笑脸,我只感到胸腔一阵滚烫——是战友们的故事成就了我,我要更加努力讲好我们的强军故事。

    为了丰富新闻报道内容,我开始自学相关技能,渐渐承担起海报制作、视频剪辑等工作。即便如此,我还是常常感到“本领恐慌”,不断寻求新的突破,甚至萌生出拍摄一部纪录片的想法。

    2019年国庆节前夕,为了采集几组新闻镜头,我前往某油库拍摄值班官兵的日常生活。进入库区,山脊之下,一间阳光棚和几间平房就是战友们的生活区。阳光棚里,沿着墙根展开的一条小小绿化带里,开满了粉色、白色、红色的花朵。

    “这些是格桑花。”班长罗涛指着花朵对我说,“去年,我们从后山移来,今年全都开了花。”

    原本,我只是想采集到足够的镜头便返回,但看着这一幕,我突然有些好奇,这些节假日仍然铆在战位的战友们,是如何度过国庆假期的?我决定留下来。

    巡逻、休整、检查洞库——油库值班员的“三点一线”很单调,即便在国庆期间,他们也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可短短几天,我依然看到许多动人的场景——

    国庆节第一天,罗涛不知从哪里掏出3面小红旗,巡逻前把红旗别在每一名巡逻战士的左臂上。夜里,罗涛养了近10年的大黑狗挣脱铁链后失踪,我和战友们打着手电筒四下寻找,最后在库区边一处铁丝网里发现被缠住的大黑狗。大黑狗获救后,罗涛把头埋进它的脖颈,一个劲地哭:“大黑已经跑过两次了,它知道自己要走了……”

    我把这些镜头都如实地拍摄下来。临走前,罗涛带着我又走了一遍巡逻路。他指着库区里开满的格桑花问我:“文龙,你知道为什么只有库区里有格桑花吗?”

    我摇了摇头。他有些得意地告诉我:“因为库区外的格桑花都被牧民的羊吃掉了。我们常年在库区巡逻,羊进不来,所以只有库区里才能看见格桑花。”

    那个瞬间,我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情感——这些摇曳的格桑花,就是我们坚守的官兵。

    回到单位,这部名为《我的国庆巡逻路》的纪录片在单位礼堂播放。播放完毕,短暂的沉默过后,领导带头鼓掌,紧接着热烈的掌声响彻整个礼堂。

    “这部片子拍得好!”领导的评价让我有些惭愧,我知道并不是我拍得多么好。我望向大屏幕上油库分会场的实时画面,看到罗涛和战友们坐着一动不动。后来罗涛告诉我,其实那一天,他们自己也看红了眼眶。

    自2019年起,我拍摄剪辑的数十条短视频在互联网各平台播放,点赞数超过500万次。让我感动的是,这些短视频发布后,许多退伍的战友给我发来消息:“文龙,几年过去,哨所的变化怎么这么大?”“下次再去,记得把我放在荣誉墙上的那块石头拍个特写!”看到这些消息,我的心里有种特别的满足感。

    不懈的努力,也换来许多收获。2020年,我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2021年、2022年又连续获嘉奖,2023年12月,我再次荣立三等功。

    2024年1月2日,单位召开表彰大会。因为在会场进行拍摄,我没能上台领奖,但并不觉得遗憾。即将服役期满的我,倍加珍惜每一次面对战友们按动快门的机会。

    临近最高服役年限,我的军旅故事的结局尚未可知。然而,凝视一路走来获得的两排6枚略章,我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争取延期服役,来年再立新功!

    (何东翰整理)

    供图:何东翰、曹景一、彭海洋

    制图:扈  硕


作者:翁文龙 何东翰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