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走进东北老航校旧址,回望奋飞的起点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4-03-20 18:24:59

  回望奋飞的起点

  ■翟羿鹤

  年初,我跟随“空军红色地标巡礼”活动采访组,前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飞机一落地,就让人感受到东北的寒冷。皑皑白雪覆盖山川,呼出的白色水汽瞬间就被寒风吹散。然而,行走在黑土地上、牡丹江畔,我的内心却奔涌着阵阵热潮。因为这块红色热土是人民空军的起飞之地。1946年3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吉林通化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航空学校,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东北老航校”。战火中,它曾四次搬迁转移。今天,在位于牡丹江的东北老航校旧址,依然可以见到70多年前人民空军艰苦创业、英勇奋飞的航迹。

  走进东北老航校旧址,呈现眼前的是启航广场、展陈中心、老跑道、机堡、气象台……时间跨度70余年的历史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铺展开来。宽广的启航广场上,屹立着一座由党旗、老航校校门和飞行员等元素造型构成的雕塑。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鲜艳党旗和青铜雕塑,无声诉说着人民空军铁心向党、艰苦创业的历程。在这座意蕴丰富的雕塑中,东北老航校校门被设计为3.1米高,意在纪念老航校的成立时间——1946年3月1日;矗立的雕塑,整体高7.21米,标识着老航校培养的学员首次单飞时间——1946年7月21日。青铜无言,群雕中不同时期的飞行员形象,生动展示着从老航校创始到人民空军日益强大的发展历程。

  当我的思绪沉浸在人民空军波澜壮阔的奋飞历史中时,正在航拍的同志发出一阵惊叹。从空中俯瞰,启航广场上的图案有一颗红五星,一个“中”字嵌在这颗红星中部。这座雕塑恰是“中”字的主体部分。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正是东北老航校的机徽标识。这是老航校在党的领导下,肩负起为国培育航空人才重任的形象表达。

  穿过启航广场,我们步入由老航校机库改造成的展陈中心。厚重的大门敞开着,大片褐色与黑色斑迹,流露着岁月沧桑。一组雕像展现着老航校人的艰难创业经历和智慧英勇——人推火车、马拉飞机、酒精代航油、直上“九九”高教机……这些是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也是我成为空军部队文职人员后最先学到的历史知识。它们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中。

  展陈中心两侧的展柜里,陈列着见证了光辉历史的文物。与我们同行的一位空军军史专家,指着一本老航校学员毕业证对我说:“你看这个红五星和机徽上的有什么不一样?”那是老航校学员毕业证上的一页,写着学员龙定燎在飞行队第一期学成毕业情况,上面印着红五星包围一个“中”字图案。我看不出个所以然来。专家说:“毕业证上的红五星是带尖角的,而老航校机徽上的红五星是不带尖角的。”我仔细对比,确实如此。当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东北老航校的学员义愤填膺,满怀战斗热情。然而,当时航校刚建成不久,他们飞行理论和经验都不足……而且航校飞机紧缺,能用的配件都没多少,甚至一组机轮要多次换下给不同飞机使用,根本不具备参战条件。此时,东北老航校正着手设计机徽,于是就设计了红色圆环内红五星切去尖角的造型,意在让学员们戒骄戒躁、不露锋芒,沉下心来努力掌握飞行技术。这些学员果然不负众望,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放飞蓝天的梦想。于是,颁发给他们的毕业证书上印的机徽不再是切掉尖角的红五星,而是带尖角的红五星,表示他们已成长为合格的战斗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王海、张积慧、刘玉堤等众多空战英雄,都是东北老航校培养的飞行员。

  等我们探访完气象台和老机堡,已是傍晚,天空又下起大雪。我们被告知,当年的老跑道已被冰雪覆盖,什么也看不到,大家只好返回。我回想着在老航校的见闻,难以言表的感动澎湃在心间。于是,我冒着风雪前往老跑道。空旷的雪野上,只能看见立着的指示牌。灰蒙蒙的天色下,远处的草棚更添几分宁静。思绪伴随着飞雪飘扬,我踏上了空军先辈们起飞的跑道,追寻着他们的奋飞航迹,感受着他们的斗志激情。猛然间,我想起刚才在气象台看到的一句话:“敌人想叫我们趴下,我们一定要飞到天上去!”

  革命战争年代,一批批怀揣航空梦、凌云志的官兵和青年学生,闯过重重阻碍,从黄土高坡来到白山黑水,成为东北老航校的一分子。他们创造的奇迹和凝成的“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开拓新路”东北老航校精神,传递着催人奋进的力量。当我来到这里、真切感受那段历史的厚重,看到先辈们燃烧激情和生命创造的奇迹,我多想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