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思考

华夏经纬网 > 文化 > 文化观察      2024-03-21 09:38:26

靳银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启智、立德、省思、善行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高校需要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如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使其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当下高校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人自身道德观与价值观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因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助于推动二者内在价值与教育目标协同发展,契合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文化”一词自古便有“文治教化”之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属性明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相容的。马克思主义强调,思想精神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完善思想精神、实现目标追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的。可见,无论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还是本质属性的相容性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义

丰富大学生人文素养,夯实思想道德建设基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为大学生接触不同文化思潮提供了多种路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千年、底蕴深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转化为具有鲜明特点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准则与行为模式,成为融入中华民族血脉基因里的文化印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的思想观念、价值准则、行为模式,能够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基因,对于帮助大学生在复杂多元文化发展时期坚定理想、锚定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衍生了多种变体,理论不断丰富拓展,形成了结构庞大的文化体系。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都有关于“文治教化”的著作经典和论述,各思想学派主张的理论虽有不同,但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人文教化”的重要主张,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发展作出了贡献。目前来看,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还存在内容不够丰富、形式不够多样、释义不够具体等问题,教学内容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顺势而为,墨家对纪律的要求、对身体力行的提倡,法家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等,都是丰富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宝贵资源,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

年轻的大学生追求个性发展,对时尚热点的兴趣也较为浓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必须在融入机制上做好功课,做好顶层设计、精细结构布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堂奠定制度基础。但目前看来,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缺乏融合机制设计的情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筛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调整、课程内容的融合衔接、课堂教学实施模式、教学评价体系设计等尚未形成明确的实践标准,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融合教学没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此外,由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选择缺乏有效考量,不符合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需求,也难以唤起大学生对融合课程的兴趣。

为此,笔者建议,一是需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夯实课程融合基础。高校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明确融合理念、构建融合教学系统、整合课程资源、把关课堂教学质量,扫清课程融合的障碍,打通课程融合的“最后一公里”。高校的领导层、教学组、一线师生要找准定位、各司其职,扎实做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本职工作。要着重抓顶层设计,解决课程融合教学的价值理念、课程资源、方案策略、模式方法、体系设计等,为取得更好的融合课程教学成绩奠定基础。

二是多措并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提升大学生文化认同感。针对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全面、不深入的问题,高校要做好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文化环境改善的工作。对此,要灵活运用多种手段、途径来活跃高校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根据高校课程学习计划和大学生文化心理特点,做到线上与线下同步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序衔接、理论传授与实践感知互为补充、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得益彰,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课、入脑、入心,大幅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是整合课程资源,完善课程设计。传统文化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课程属性等方面有所差异,沿用的课程教学模式也不同。因此,要破除师生对课程认知的刻板印象,打破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束缚,从课程资源整合入手,通过对两个领域的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筛选、优化、重新整合设计,增强融合课程内容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增强融合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从而产生更好的融合课程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重庆移通学院)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王江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