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有山下
■何悦东
初春时节,新绿萌芽,万物竞生。站在乔有山上北望,蔚蓝天空下,潍河两岸春意盎然。山下的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北看平原南靠群山,潍河潺潺绕过。这里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的缔造者和早期领导者王尽美的故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片土地“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的深厚文化底蕴,连同乔有山坚韧挺立的傲气风骨、潍河达济天下的宽广胸怀,给王尽美打下深深烙印。
迎着春风,我又一次走进大北杏村,缅怀革命先驱,追思他的崇高风范,感悟日新月异的变化。
石基、土墙、草顶……走过一处古典院落,3间低矮的茅草屋映入我的眼帘。听村里一位老人说,当年这里原是地主家的仓库,也是一家佃农的住所。1898年6月,王尽美就出生在这里。看着这处故居,我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一幅画面:少年抬眼望去,一边是地主家的高大院墙,一边是贫穷人家的破落居所,高墙内的人不劳而获,勤劳的人却一生荷锄耘垄、只求温饱……年少时的艰苦生活,培养了王尽美朴素的阶级感情,促使他立下救国救民的志向。
故居旁边,王尽美烈士纪念馆被苍松翠柏环绕,庄严肃穆。在“少年立志、救国拯民”陈列室,王尽美创作的一首诗题在墙壁上:“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
1918年,20岁的王尽美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临行前,他登上乔有山,远眺村后迤逦东去的潍河水,脱口吟出了这激情澎湃的诗句,从中可见其远大志向。
“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王尽美革命生涯中浓墨重彩的篇章。”在一艘仿南湖游船前,伴随纪念馆讲解员的宣讲,那个身着布衫、为党的事业四处奔波的青年,仿佛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
到济南后,王尽美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刊,极大开阔了眼界。1920年11月,他与邓恩铭等人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研究宣传新思想、新文化。1921年春,王尽美牵头创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点燃了齐鲁大地上的星星之火。同年7月,王尽美作为山东代表出席中共一大,参与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为了表达对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理想的坚定信念,他又满怀豪情地写下诗句,并把原名王瑞俊改为王尽美:“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
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领导京奉铁路工人大罢工、参与起草制定《劳动法案大纲》……纪念馆展出的一张地图上,留下了王尽美一段段革命足迹。在辛勤工作与艰苦生活中,王尽美不幸积劳成疾。即使后来病情加重,他也没有停下脚步,依然忘我地投入革命运动,实践着自己“尽善尽美”的追求。
北杏广场上,王尽美的塑像静静矗立,故乡温暖地将他拥入怀抱,一如当年热情迎接他回村那样。1925年6月,王尽美回到家乡养病。家乡人民的纯朴善良、乔有山鸟鸣和潍河水声,陪伴王尽美度过了一段平静时光。这一年的8月19日,王尽美病逝,时年27岁。在生命的尽头,王尽美躺在病床上,让党内同志记录下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
王尽美是家乡人民的骄傲,他的事迹和精神是家乡人民的宝贵财富。2009年,王尽美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据潍坊市委有关同志介绍,当地已建起潍坊市王尽美革命事迹教学基地,还通过加强与济南、上海、嘉兴等王尽美工作生活过地方的沟通联系,联合开展红色教育,弘扬王尽美革命精神。
100多年前,王尽美登临乔有山,壮志满怀,告别家乡投身革命。100多年后,先烈的家乡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乔有山脚下,数十公顷的樱桃大棚种植基地里跃动着丰收的音符,一颗颗红樱桃缀满枝头。村民们说,找对了发展路子,春天也可以是收获的季节。如今,这里已是远近闻名的优质果蔬种植基地。现代化农业园区、乔有山农业公园等一批项目,带动群众走上致富道路,为建设“尽美红色小镇”赋予新的内涵。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