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最动人
——文艺情景课《绝对忠诚》述评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林梓栋 通讯员 龙欢婷
“兵棋研究就是上战场。对我来说,发起最后的冲锋要比我的命更重要……”前不久,在全军“迷彩青春正步走”文艺情景课评选中,由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创排的《绝对忠诚》获评“全军精品好课”。这堂课以“戏剧表演+主讲人串讲”形式,真实再现“时代楷模”、国防大学教员张国春为兵棋事业奉献一生的感人事迹。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情景课中,一幕幕“宁可透支生命、绝不拖欠使命”的动人场景触动观众心灵,映照出一名优秀革命军人忠心向党、无私奉献的理想信仰,也折射着新时代国防大学教员群体立足岗位践行忠诚的精神风貌。
文艺情景课《绝对忠诚》剧照。图为手术后的张国春(中)将研究报告交接给师妹王燕(左一)。作者提供
一
当一个人寻找到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时,内心会涌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情和动力。“我们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迫在眉睫了。”在张国春看来,无限接近实战的兵棋推演,能为我军打赢未来战争获得更大胜算,正是值得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这是一个全新领域,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咱们就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鏖战,就在这实验室里进攻,咱们一定能打好这场翻身仗!”舞台上,张国春的话掷地有声。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对党忠诚,需要用担当来践行。情景课真实再现了张国春从研发兵棋系统到将其投入训练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阻碍、付出的艰辛与汗水。一系列矛盾冲突的巧妙设置,不仅吸引了听课者的注意力,也道出了张国春研发兵棋系统的初衷——“改变指挥员的固有思维和指挥模式”,让指挥员“经受住近似实战指挥的磨砺”。
“命,为志存”。这是张国春当年写在毕业纪念册中的一句话。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不幸罹患癌症后,他依然忘我地工作,诠释对党绝对忠诚的精神内涵。
“放心吧,你没做完的实验,我们来干;你没完成的事业,我们来担!”情景课最后一幕,张国春导师、妻子和战友的扮演者走上舞台,诉说对张国春的思念与不舍,将整堂课的情感氛围推向高潮。
人民军队是人才辈出的军队。我们相信,张国春走了,一定会有更多的“张国春”顶上来。正如主讲人、教员杨宏在串讲中所言:在创造兵棋训练系统的大军中,涌现出了一批批英雄的群体……
二
真实、平实,是这堂文艺情景课的最大特点。
《绝对忠诚》没有使用复杂叙事手法,而是紧扣“中国兵棋”这条主线,采用时间顺序叙事,配合主讲人的解读阐释,向听课者呈现了一个立体、可感的英模形象。
“真实的力量,是最能打动人的。”杨宏说,“要在短短45分钟的时间里,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英模人物,必须选取其有代表性的真实故事情节。我们做的,正是对真实的还原与再现。”
为了实现“对真实的还原”,军事文化学院教学团队用半年时间对情景课进行创作、打磨。团队教研骨干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多次进行实地走访,与张国春的亲人、同事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并邀请他们现场观摩课程排练、提出意见建议。
“我们说的台词,很多都是张国春老师和他家属、战友当年说过的原话。”负责情景课导演与编排的教员殷姝双双介绍,人物当时的动作神情、语气语言,包括办公室的摆设等细节,都是他们采访过程中需要捕捉的重要素材。
磨刀不误砍柴工。近百段采访录音、记得满满的四五本笔记、专程“拜师”兵棋专业教授学习专业基础知识……随着创作素材的不断积累,课程的创排随之不断深入,教学团队对张国春的人物形象和宝贵精神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真人、真名、真事,这种对真实的追求,使得这堂情景课充满代入感、亲和力,引导听课者产生深深的情感共鸣。“对党忠诚的信仰,是要用实实在在的担当,甚至是生命来丈量的。”该院学员陈修全说,听完课后,同学们都被张国春老师的精神所感动。
教育者往往先受教育。在教学团队每一个成员心中,这堂课的创排过程同样充满了感动。“张国春老师并没有离开我们,他一直活在大家心中。”张国春的扮演者、戏剧专业教员樊营说,“在采访过程中,每一次聆听他的故事,我都忍不住流泪;每一次走上台表演,我感觉都是一次直击心灵的洗礼。”
三
文艺情景课,文艺是表现形式,其本质还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如何让“思政课程+军旅戏剧”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观点讲授和情景表演如何融合又不显生硬?这些都是教学团队在备课时着重思考的问题。
“这首先是一堂思政课。”杨宏说,在创作中,教学团队始终突出“思政课”这一根本属性,邀请政治理论、军事文学等领域专家进行集体备课,对授课讲稿进行反复修改打磨。
记者看到,情景课上,主讲人的讲述,既是对张国春感人事迹的串联讲解,又始终聚焦“对党忠诚”的主题进行阐释升华,成为整堂课的“点睛之笔”。特别是主讲人全程站在讲台左侧不离场,这样的设计,引导听课者一直保持“上课”的状态。
“大家既被张国春同志的事迹所打动,又在主讲人的提领下深化感悟。文艺的感召力与思政课的教育属性,在这堂课上达到融合。”该院政治工作部门领导说。
为确保这堂课的教育效果,教学团队从一开始就将阶梯教室作为首选场地,在舞台美术设计上一切从简。一张书桌、两把椅子、一块投影屏幕,就是整堂课的全部“家当”。
“降低的是环境道具门槛,提升的是思想教育质效。”该院某系主任徐惠冬评价,简单的道具、场地、灯光,让这堂课能够在普通教室开讲,也是他们坚持“内容至上”创作理念的生动写照。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