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军营观察|大海上,那群放飞战鹰的人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4-05-08 12:10:05

  大海上,那群放飞战鹰的人

  ■解放军报记者 陈晓杰 范恩达 通讯员 欧阳苇航 李超亚

  凌晨5点,踏上航母甲板,将夜晚的气息抛却脑后,吸入清晨海面上清新的空气,曲己康顿时觉得自己精神起来了。

  海军舰载航空兵某部连续飞行训练的一天又开始了。海上夜雨,昨天训练后,机务中队中队长曲己康带着战友们给舰载机盖上蒙布。清晨,他们又把蒙布依次解开,按程序检查舰载机外表。

  波光粼粼的海面上,红彤彤的太阳不断跳跃,反射出一串串耀眼的光点。航母甲板上,开始忙碌起来。机务兵们穿行在舰载机前后,有的正通电,有的正检查机载设备,有的正检查武器挂载系统……

  曲己康是一名成熟的机械师,也是这支部队里最年轻的机务中队长。当机组人员完成舰载机飞行前的所有准备工作,机械师要进行最后的核查,确保战机处于正常飞行状态。

  机务干久了,曲己康说自己“都有点强迫症”了。检查完战机,他会再去看看其他不放心的地方,直到反复确认没有问题。

  飞行安全无小事。“做我们这个工作,要相信自己,但又不能过于相信自己。舰载机的状态是动态的,同一架战机,今天没问题,不代表明天也没有问题。一定要坚持工作标准,绝不能麻痹大意,更不能有侥幸心理。”曲己康的严谨细致,写在他那张不爱笑的脸上。

  与陆地机场上放飞战机不同,在航母甲板上,如果前一架舰载机无法按计划起飞,后续的战机都飞不了。舰载机一旦出现问题,机械师要第一时间检查后给出判断:到底能不能飞?是滑走还是停车?

  航母编队远海训练,是在实战化条件下练兵,必须争分夺秒。对于所有岗位的舰载机务兵来说,上舰保障的每一刻都神经紧绷。

  一次次海上飞行训练,是对舰载机作战实力的检验,也是对于舰载机务兵实战化保障能力的考验。难度大、强度大、压力大……即使如此,上舰保障仍是该部所有机务兵的一致目标。因为,他们所有的努力和付出,就是为了舰载机一跃而起的那一刻。  

  海军舰载航空兵某部机务人员进行飞机起飞前准备工作。杨 捷、傅金泉摄

  严格,是对战位负责,更是对战友负责

  “尹帅,你现在的任务就是跟学多看,不许上手!明白了吗?”二级上士李志鹏素来平和,但此刻他一脸严肃,嗓门也比平时高了许多。

  舰载机务人员的培养,有严格的流程。经过相应岗位的训练和资格认证考核,才能成为各个专业的业务员,专业技能过硬,才能再经考核,成为业务师。至于什么时候可以上岗,都有严格标准。

  尹帅才到机务中队两个多月,没有经过系统训练,更没有通过相应资格考核。按照规定,他是不能直接参与机务保障的。

  作为师傅,李志鹏觉得,必须及时和尹帅说清楚,让他一开始就对岗位建立敬畏之心。

  尹帅喜欢机务工作。刚下连时,得知自己分到了舰载航空兵部队,他特别兴奋。一听见舰载机从岸基起飞的声音,尹帅就会不自觉仰起头在天空中寻找。

  看着从空中呼啸而过的舰载机,尹帅觉得:“真的太帅了!”下连后,他主动申请去学舰载机务。

  如愿转到机械专业,尹帅抓住一切机会学习。一到外场,有业务师喊他递个工具,他都格外积极。有时候,他忍不住跃跃欲试,想直接参与到放飞保障的机组工作中。

  “靠热情可以去做一件事,靠能力才可以做成一件事。有时候,光凭热情可能会坏事。”听到师傅的教导,尹帅开始静下心来,跟着师傅埋头扎实学习。

  尹帅是机械师李志鹏的第一个徒弟。看到尹帅学习热情这么高,他也乐于施教。

  严师出高徒。每名机务兵都向往亲手在机组任务卡片上签字的那一刻。“离地三尺,没有小事。签下了名字,就代表你要对这架舰载机负责,就要保证它绝对没有问题。”一谈到专业,李志鹏就严肃起来,“干我们这个工作,开不得一点玩笑,更不能有轻浮态度。一定要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按照程序作业。”

  舰载机务工作在长期探索中形成了严格标准,每一个规范化流程背后几乎都有惨痛的教训。严格,是对战位负责,更是对战友负责。

  一次,舰载机在舰上启动后出现特情,不能正常起飞。李志鹏和战友们迅速为飞行员挂梯子、开座舱盖,协助飞行员转上备份机。

  他们紧急把战机从起飞位拉到舰岛前,在不妨碍其他战机继续起飞的情况下争分夺秒排除故障……

  “要是打仗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面对不敢想又必须想的后果,李志鹏在心中默默给自己加压:必须把训练当作打仗一样!

  夜深了,跨昼夜飞行训练还在继续。机务休息间,记者见缝插针和李志鹏聊了一会儿。没说几句话,抬眼一看时间,李志鹏负责保障的战机马上就要落地。此时,送夜餐的餐车刚推到机务休息间,他来不及吃两口,就推门而去返回战位……

  尹帅告诉记者:“舰载机的尾焰,特别好看!”从机务休息间出来,记者驻足漆黑的外场,等待舰载机从机库滑出、加力、起飞……

  夜空中,战机紫白相间的尾焰,确实漂亮。这一刻,记者脑海中浮现出李志鹏说的那句话:“好看的风景,总在平安放飞每一架次的舰载机后出现。”  

  机务人员细致检查飞机。杨 捷、傅金泉摄

  把每一次放飞都当作第一次去完成

  飞行保障间隙,几名机务人员正趴在机务休息间的大桌子上小憩。桌上,胖的、瘦的、高的、矮的水杯,挨挨挤挤摆列在一起。其中,一个硕大的棕色水杯像个巨人,傲视“群雄”。

  “休息间有饮水机,为什么大家到外场时还自带大水壶?”记者问。

  二级上士金洋洋告诉记者:“外场保障时间比较集中,大家渴了进来拿自己带的水杯喝一口就接着干活,反而省时省事。”

  飞行训练开始前,机务人员要提前进场准备;飞行训练结束后,他们还要检修装备,常常深夜甚至凌晨才退场。

  当天一早,金洋洋和机组的战友们就来到外场。他们一起拿掉战机上的蒙布和各处的堵罩,然后开始通电检查,接着进行战机维护。检查完跑道,完成充、填、加、挂等所有准备工作后,战机才能升空训练。

  一个架次舰载机落地后,金洋洋和战友们又开始重复一遍之前的飞行准备工作……日复一日地保障飞行训练,就是每名舰载机务兵的平淡日常。

  “把每一次放飞都当作第一次去完成,就会觉得比较有干劲。”金洋洋说,这是他为自己“加油”的方式。

  休息时,金洋洋喜欢和战友们一起去骑行。“每一公里有每一公里的风景,每多骑一公里都会收获不同的心境,就像我们干的舰载机务工作一个样。”金洋洋说。

  战位,最能激活军人的热血。舰基保障十分考验机务兵的专业能力和心理素质,也让他们能更准确地找到自身的不足。远海大洋上的实战化训练氛围,催逼着他们不断淬炼和提升保障能力。

  中士李欣和金洋洋有同感。上舰飞行保障时,机组其他战友穿的是棕色马甲,军械专业则因为和弹药打交道比较危险,需要身着红色马甲。当李欣穿着红色马甲站到航母甲板上,送走舰载机的一瞬,感觉自己“脑子像充血一样”,自豪感、紧迫感一起涌出来。

  刚开始学专业时,李欣夜晚站在空旷的机场跑道上,觉得自己“渺小得如同一粒沙子”。如今,随着上舰保障任务越来越多,他的专业自信和自我成就感成倍提升。

  只要专业过硬,每个人都可以是主角

  中士李理想,黑脸黑胡茬,一眼望过去感觉是个粗犷的汉子。其实不然,李理想颇为“理想化”,还格外细腻。

  李理想是一名保伞员。机务兵里,保伞员算个小专业。当学兵的时候,李理想听说“学救生装具专业还可以跳伞”,就报了名。

  做保伞员的第一课,就是学会“像对自己生命负责一样对战友生命负责”。训练高空跳伞课目时,保伞员使用的就是自己叠好的伞。

  沿着“之”字形,一下又一下用力叠下去……一具救生伞叠下来,通常需要几个小时。即使室内有空调,李理想和战友的衣服还是会被汗水浸透。

  虽然干的是个小专业,但李理想从不“妄自菲薄”。“每一个专业、每一个岗位都有它自身的价值,没有主次之分。”他认为,作为军人,理所应当根据任务需求变换各种角色。只要专业过硬,每个人都可以是主角。

  “保伞员是最后一道‘阻拦索’。我们存在的价值就是默默在背后为飞行安全服务。”每一次竭尽全力叠完救生伞,李理想总会轻轻抚摸它,希望这件特殊的装备永远也用不上。

  救生装具专业的战友们,都特别羡慕李理想,因为他是为数不多跟航母出过海的保伞员。正是因为经历过在远海大洋上的保障任务,李理想更清楚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中士刘卓群格外羡慕能上舰保障飞行任务的战友。作为修理厂质量控制室一名质控员,他掌握着一架架舰载机的“履历卡”,却鲜有机会上舰,这也成为他的一大遗憾。

  舰载机机件有“三个寿命”——“日历时间寿命”“飞行时间寿命”和“次数寿命”。质控员必须准确把控这三个时限,及时提醒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维护或修理。

  舰载机的“履历卡”信息必须双重备份,这是一项庞杂的工作。尤其是定检时,一架舰载机的任务卡就有厚厚一摞。录入相关信息的同时,这些数据也要同步输入到刘卓群的脑子里。他要成为行走的舰载机“履历卡”。

  按照工作流程,刘卓群要每天给机组人员下发任务卡。机组人员在任务卡上记录舰载机的检查情况后签字。这些任务卡,就是刘卓群和舰载机建立联结的纽带。

  去远海大洋上放飞舰载机,曾是刘卓群的梦想。如今,他手握舰载机任务卡,以另一种方式抵近了自己的梦想。“战位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努力做好什么。”他说。

  时代的梦,也是这群年轻机务兵的梦。这群赤忱的年轻士兵,如同航母上迎风而起的舰载机一般,加力起飞,奋力奔向更远的未来。

  平凡的我,远大的梦

  ■解放军报记者 陈晓杰

  大洋夜航,海天之间,“飞鲨”起降。

  黑漆漆的机务准备间内,杨小雨的心跟着舰载机着舰的巨大震动声一起颤抖着。注视最后一架夜间飞行训练的舰载机稳稳停在着舰区,她才松了一口气。

  海军舰载航空兵某部机务中队副中队长杨小雨,是今天航母上飞行训练的调度值班员,负责调度甲板上所有舰载机。指挥、回收、布列,从凌晨进入机务准备间,杨小雨一直忙到深夜。

  今天,杨小雨和战友们创造了这一阶段以来的舰载机出动量新纪录。虽然非常累,大家还是打起精神,对今天机务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复盘,希望下次保障能够更快更高效。

  作为同批毕业学员中第一个“放单”、第一个独立负责分队的人,24岁的她已经成长为机务中队副中队长。耀眼的成绩背后,她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可想而知。

  作为保障舰载战斗机的机务兵,杨小雨和战友们必须掌握岸基和舰基两种保障模式。尤其是舰上空间狭小、保障资源有限,遇上恶劣天气,航母摇摆不定,给机务保障工作增加了多重难度。

  “都说舰载机飞行员是‘刀尖上的舞者’,其实舰载机务兵作为‘伴舞者’,同样压力巨大。”杨小雨说。

  远海训练期间,每天面对的是高强度、快节奏的飞行训练。为了对战斗力负责、对战友的生命负责,每一名机务兵都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

  成为机务中队副中队长后,为适应岗位需求,杨小雨开始跟着一级军士长、机械技师刘良浩学习机械专业知识。刘良浩很欣赏这位“徒弟”,杨小雨也打心眼里敬重这位“师傅”。

  “干机务,是个很磨人的活儿,难免有疲乏劳累的时候。但在师傅身上,热情似乎从来没有消退过。”杨小雨告诉记者。

  刘良浩记得,自己刚当上机务兵那会儿,老班长就告诉他:“咱们海军机务兵,最终目的就是要在航母上放飞舰载机!”

  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刘良浩的心里。尽管那时的他并不知道这一天究竟何时才能到来。

  近年来,随着人民海军挺进深蓝的航迹不断延伸,海军机务兵们那个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变成了现实:刘良浩和战友们站到了国产航母上,站在了舰载战斗机保障一线。

  “时代给了我们机遇和平台,我们必须去珍惜。”入伍27年来,刘良浩保障过4型战斗机,对海军建设发展的脚步感受尤其明显,身上的使命感也愈发强烈。

  “大洋天梯”“海天铺路石”……外界给予舰载机务兵众多美誉。但是,越走近他们,记者越觉得,他们身上这种“小心翼翼”格外令人敬佩,这种“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质朴,平凡又动人。

  杨小雨目睹过太多次舰载机从航母上起飞的场景。每一次仰望自己保障的舰载机从眼前腾空而起,发动机的呼啸声都让杨小雨觉得热血沸腾。因为,那一架架“战鹰”的腾飞,也有自己的一份“托举”之力。

  这群仰望飞机的人,怀揣逐梦深蓝、向海图强的强军梦,用心走好脚下每一步、干好手头每一项工作。

  是的,平凡如你我,每一刻的奋斗姿态,每一次的拼搏背影,都将定格在强军事业的壮阔图景里。

作者:陈晓杰 范恩达 欧阳苇航 李超亚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