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泉州与偶戏的千年之约

华夏经纬网 > 文化 > 申遗保护      2024-05-16 09:57:03

▲《驯猴》中的木偶小猴子正在展示骑自行车的技能

提线木偶  强劲“出圈”

“快看,钟馗在喝酒呢!”一位观众指着舞台说。只见酒从壶嘴流进钟馗嘴里,钟馗大喊一声“好酒”,打了个嗝后,又捧起酒坛子一口气喝光,爬上桌子倒头就睡。夸张的呼噜声和起伏的肚子把全场观众逗得前仰后合。

这是泉州木偶剧院提线木偶节目《钟馗醉酒》的演出场面。全场座无虚席,观众的情绪完全被木偶戏调动起来。场内观众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都看得津津有味,演到精彩处更是掌声雷动,叫好声不断。

《贵妃醉酒》《驯猴》《元宵乐》《小沙弥下山》等节目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个个小木偶被数十根丝线悬起,木偶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征服了现场所有人。有观众表示,看提线木偶戏如同开盲盒,惊喜不断。还有观众表示,这么精彩的演出,票价大多只需三五十元,实在超值。

演出结束后,剧院还贴心地预留了互动时间,观众都聚集到了台前。艺术家们不辞辛苦,让木偶摆出各种经典造型,观众拍完合影后有说有笑地离场,剧团工作人员又开始为下一场表演作准备……

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主任、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洪世键介绍,泉州提线木偶戏源于秦汉,至今保存着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傀儡调”,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规范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以及独具特色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它是我国不间断传承历史最长、文化积淀和艺术积累极为丰厚的傀儡戏剧,精湛规范的表演技艺已成为我国提线木偶艺术的珍稀范本。2006年,泉州提线木偶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以泉州提线木偶戏为主体的“福建木偶戏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优秀实践名册”,成为我国迄今唯一入选该名册的项目。

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很多网友不仅分享来泉州看提线木偶戏的攻略,还会分享抢票经验。有网友留言,看完演出,感受到的不仅是震撼,更是感动,深感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国家一级演员、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陈应鸿介绍:“泉州提线木偶戏题材丰富、老少皆宜,不受语言限制,依靠肢体语言就能看懂故事情节,有很多东南亚国家的观众都专门来看。”

今年春节假期,泉州木偶剧团的演出火爆,正月初一至初八共演出56场次,迎来3万余名观众,门票总收入高达160多万元。亮眼的成绩单让泉州提线木偶戏强劲“出圈”。

厚积薄发  场场火爆

泉州提线木偶戏在春节期间成为爆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厚积薄发。

2016年6月,刚接任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的洪世键把目光锁定在由剧团代管的王家祠堂上。它位于市中心老城区通政巷内,临近泉州市木偶剧团旧址。“这样的繁华地段,一定得把它利用起来。”说干就干,洪世键组织大家清扫打理,又购置了70多把凳子。当年7月1日起,剧团定点在这里为群众免费表演木偶剧,一演就是3年。

泉州市木偶剧团副团长林建裕介绍,剧团坚持每周二、四、六、日下午常态化开展免费公益性表演。“起初观众寥寥无几,我们就主动去路边宣传,后来观众变得越来越多。有观众排队时,我们还要加场。那时,全年演出近300场次。”林建裕说,随着木偶戏的群众基础不断扩大,慕名前来的观众越来越多,后来调整为一周演出6天(周一休息)。

长期的坚守,让这一剧种深入人心,来泉州旅游的游客更是将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名声传播到全国各地。一时间,泉州提线木偶戏声名鹊起。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申遗,泉州被更多人了解、熟知,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人气暴涨,演出场场爆满。

后来,剧团搬到了位于泉山路的拥有500个座位的泉州木偶剧院新址演出。在剧目选择和观众服务方面,洪世键的思路非常清晰:“针对游客需求,演出节目要精短,兼有观赏性和艺术性,整台戏控制在60分钟以内,让观众能坐得住。同时,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做好热情周到的服务工作。剧团领导要靠前处理观众诉求,争取让每位观众满意。”

2022年10月2日那天,剧院人头攒动的场面至今让林建裕印象深刻。“有人让我赶紧去外面看看,说剧院被观众‘包围’了。”林建裕说,“当时,院子里排起了长龙。我们就临时加场,一天演6至8场,让所有观众得偿所愿。”后来,为避免出现大量人员排队的状况,剧院上线了网上售票系统。

剧院的服务充满着人文关怀,剧场内设立行李寄存服务、文旅产品展售处,提供免费急用药品、饮用水,还为小孩子准备了垫高座椅等。为了便于游客和观众找到泉州木偶剧院,洪世键主动与相关部门协商,把剧院门口的公交站亭更改为“木偶剧院站”,并在公路上设置了指示牌。今年春节期间,晚上演出结束后,有的观众打不到车,剧团工作人员还主动用自己的车把观众送回住处。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他们始终把观众放在第一位,也让人感受到泉州这座城市的温暖。

从2023年3月开始,泉州提线木偶的演出一路高歌,全年10个月演出423场,门票收入超1200万元,服务20多万名观众。2024年春节泉州市木偶剧团又迎来一次观演热潮,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当被问及春节期间的演出强度是否太辛苦,陈应鸿坦言,作为“60后”艺术家,当时确实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尤其是有对手戏时,需要高度专注,避免线缠绕在一起。“但那么多游客不远千里来看木偶剧,我们都觉得有一种责任,要做好每一场表演。”

泉州市木偶剧团拥有一批优秀的提线木偶艺术家,坚持高水准的演出和实惠的票价。对此,洪世键有自己的思考。“我们始终坚持低票价的惠民演出,就是要实实在在地为人民服务,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演出,领略这一古老艺术的魅力。”

作为同行,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原副会长、江苏省木偶团原团长戴荣华感叹其从业40多年,从未见过如此火爆的场面。“刚才在后台看到几位演员在演出间隙吃饭,可见演出时间非常紧凑。”戴荣华认为,这会形成良性循环,演出收入可以继续投入剧目创作中,演员收入增加,积极性也会更高。泉州市木偶剧团的成功经验,值得文艺界学习和推广。

提线木偶戏已经是泉州颇具特色的文旅形象之一,不少来到泉州的游客都要看一场木偶戏。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二级演员吴晓晖介绍,演出现在已经没有淡季了。木偶戏的火爆和剧团长期的努力分不开,包括之前的公益性演出和宣传推广,吸引了游客、聚集了人气。演出后的互动和讲解,为游客带来愉悦的沉浸式体验。每次得到观众的表扬,吴晓晖都特别感动。“不久前,我收到了观众送来的三束花,那一刻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很值得,也很有意义。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提线木偶戏的魅力,在观赏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可。”吴晓晖说。

2023年,泉州提线木偶戏《古艺新姿活傀儡》入选福建省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吕秀家表示,作为世界遗产城市和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拥有丰厚的文化家底,如泉州南音、提线木偶、梨园戏、高甲戏、掌中木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融合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活”了起来,也“火”了起来,它们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内涵传承千年,如今焕发光彩,这是提线木偶戏“出圈”的重要原因之一。

千年偶剧 生机蓬勃

走进国家一级演员、泉州提线木偶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沈苏革的工作室,他正在雕刻一只猴子木偶头。深受小朋友们喜爱的节目《驯猴》的表演者就是他。小猴子随着音乐节奏或伸腿或跳跃,顽皮可爱的动作和左顾右盼的神情,被他手中的丝线演绎得惟妙惟肖。

传统提线木偶戏分为“生、旦、北、杂”四大行当,每个行当根据人物年龄、性格、地位的不同,又分为不同角色,艺术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做功课。沈苏革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表演者要融入情节中去塑造角色,通过不断地训练、揣摩,只要木偶一拿到手上,就会全神贯注到角色中,把饱满的情绪带到木偶剧情里,达到人偶合一。”

沈苏革介绍,传统木偶的基本线位有16条。但随着表演水平和审美需求的提高,动作更加细化,就要增加线的数量以达到动作的准确性。目前,一个木偶上最多可以达到四五十根线。但线量多并不代表技艺好,反而是用少量的线操控复杂的动作,表达出更为丰富的内涵,才是高超技艺的彰显。

沈苏革拿起正在雕刻的小猴子,“这个木偶头的五官更加突出,嘴巴和眼睛的开合幅度更大。因为现在的舞台比较大,这样能让更多观众看到头部细节表情的变化。我们的木偶在不断改良,现在的材料毛更长、质感也好,舞台上的表现力更强。”

国家二级演员许少伟已经在剧团演了42年,他表演的节目《狮子舞》欢快、热烈。“木偶有其特殊的偶技、偶韵、偶味,能迅速把观众调动起来。木偶本身没有表情,演员通过手上的丝线操控木偶的肢体,并与之配合,赋予木偶以生命,它才能活灵活现。”许少伟说。

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二级演员戴勋介绍:“近年来,我们创排的新剧目契合时代发展,也契合国内外观众的审美,让更多人愿意来欣赏,形成了良性循环。”

建团70多年来,泉州市木偶剧团创演了《火焰山》《赵氏孤儿》《钦差大臣》等优秀剧目,多次荣获省部级以上及国际艺术节大奖。近10年来,他们在创作手段和呈现形式上不断创新,让千年偶剧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在传承传统剧目的同时,剧团创作了《卢俊义》《小金刚传奇》等创新剧目。其中,《卢俊义》荣获“第六届福建艺术节暨福建省第26届戏剧会演”剧目一等奖,《小金刚传奇》荣获第八届福建艺术节暨第二十八届全省戏剧会演优秀剧目奖(最高奖)。

泉州市木偶剧团不断在传承中创新和突破。2023年泉州市木偶剧团创排了新编木偶儿童剧《小英雄海娃》,现代戏的创新演出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今年剧团又创排新剧《霍去病》,并上榜2024年度福建省舞台艺术和美术精品工程重点项目“大型剧目”名单。洪世键表示,要抓住新时代的发展机遇,再接再厉,做好文旅深度融合,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薪火相传  培育接力

目前,泉州市木偶剧团的表演艺术家共有50余人,分为老(“60后”)、中(“70后”)、青(“90后”)三个梯队,人员完备,还有十几名“00后”学生正在泉州艺术学校进行培养。早在几年前,洪世键就意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提前谋划布局。泉州木偶剧团先后与上海戏剧学院、厦门大学、南昌豫章师范学院建立了人才培训和交流平台,并组织举办了木偶艺术表演培训、编剧培训、非遗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

春节期间,“90后”张耀华作为第三梯队传承演出队的队长,率12人团队到东南亚演出,受到当地的热情欢迎。张耀华觉得作为一名提线木偶戏的演员,应学无止境。“上一代老艺人基本都是一专多能,集制作木偶、吹拉弹唱和表演木偶剧于一身。我要不断向他们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张耀华表示。

“去年排演新型木偶戏儿童剧《小英雄海娃》时,我们年轻人对于如何演绎剧中人物角色都没底,不知道如何塑造角色。后来,团里的老艺术家来现场手把手教我们。他们在传承上做了很多工作,将技艺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对此,张耀华心怀感激。

在剧目学习和排练方面,张耀华也肯下功夫。排练《火焰山》时,孙悟空要手拿金箍棒翻跟头,并连续做其他动作,把金箍棒转起来的同时还要唱……他足足练了一个多月,每次练完衣服都能拧出水来。张耀华正是青年一代木偶戏传承人的缩影。

国家二级演员、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0后”吴伟宏,集提线木偶戏表演与头盔帽制作技艺于一身。他介绍,“60后”一代的演员大部分是十一二岁就入团,如今已经从艺40多年了,和剧团有着极深的感情,大家都把剧团看成自己的家。“60后”老艺术家在这几年会陆续退休。“我相信,即便退休了,我也会经常回团里帮忙。”言语间,吴伟宏透露着一份不舍和牵挂。

老一代艺术家是团里的宝贵资产,对于他们退休的问题,吕秀家表示要出台新的机制,开启名家传承保护工程,发挥“老带新”“传帮带”的作用,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保障,让退休的老艺术家们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今年农历正月十六,泉州市木偶剧团依古例举行春祭仪式,向历代先贤敬表感恩之情,同时重温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庄严誓言。

为了培育更多接班人,10年来,泉州市木偶剧团持续开展进校园活动,不仅走进艺术院校,还定期在周边中小学举办木偶戏表演、讲座,开办木偶社团、兴趣班等,教孩子们说唱、排戏,参加会演。此外,他们还接待了各地来研学或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据戴勋记录,这些推广活动覆盖了4万多人。“十几年前,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学校组织的木偶戏会演中获得了金奖,他对母亲说长大后要做木偶戏演员。中学时,这个孩子就跟我学习,目前已经在上海戏剧学院就读。相信未来这些年轻人都会发挥自己的作用,为泉州提线木偶添砖加瓦。”戴勋说。

“木偶艺术要争取赢得更多年轻观众,传统的木偶戏要尊重、关切并积极呼应当代年轻人的心声,给予他们与新时代同频共振的新思想、新观念。要让年轻人热爱传统艺术、拥抱传统艺术,我们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凸显当代品格和时代性。”洪世键对前路充满信心,他认为传统戏曲仍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很多年轻人正自觉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力者,前辈艺术家的精彩创造穿越时光、历久弥新,值得继承、表现与弘扬。

“五一”假期期间,泉州市木偶剧团5天演出了39场,共接待1.95万名观众。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傅亦轩谈到,4月30日剧院就来了很多观众,现场氛围火热,票几乎售罄。他观察到,剧院在各个方面的准备都很用心,凡事都以观众为本。剧院为观众设置了一个敞开的演出环境,观众在现场可以尽情拍照发朋友圈。傅亦轩认为,提线木偶戏的火爆和泉州的人文环境密不可分。当地对于文化的保护传承做得非常好,树立了文化自信,在保护和传承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王江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