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攻书莫畏难:叶剑英元帅创造性提出读书“三遍法”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4-05-27 09:26:15

永远芬芳的书香

■周培清

军事科学院自建院以来,就是一个书香弥漫的地方,这固然是由科研单位里文化人的爱好决定的,但也与老院长叶剑英元帅的倡导与影响有关。

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有一天从报纸上忽然读到叶剑英元帅题为《攻关》的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当时,我还不知道叶帅曾经担任军事科学院院长,也不知道叶帅与科研的关系,但是我被他的这首诗深深地感动了。作为身经百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叶帅在这首诗中别出新意地把书生与战士联系起来,把读书与攻城联系起来,把科学的险阻与战场的关隘联系起来,展现了时代气息和深远诗意。

后来,当我调到军事科学院工作后,经常听到科研人员谈起叶帅的这首诗,有的还把这首诗挂在办公室里,节日的舞台上人们总要激情澎湃地朗诵这首诗,我才进一步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也加深了对叶帅的理解。我想,正因为叶帅有领导我军军事科学蓬勃发展的经历,才会写出这首诗。可以说,《攻关》是他几十年战斗和读书经验的结晶,是他对军事科学院全体科研工作者的嘱托和激励。

此后,在军事科学院工作的漫长时间里,我经常听到老一辈的科研工作者谈起叶帅刻苦读书学习的故事。在我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创造性地提出读书“三遍法”,即一读、二记、三用。“一读”,就是按照书里文章的先后顺序,一篇篇、一段段、一句句地眼看、嘴说、手写,一边阅读、一边圈点,看、说、写同时进行。“二记”,就是在书的“天头地脚”、边白中缝、段末行间作批注;将记忆、理解和运用统一起来。“三用”,就是联系实际理解运用。

叶帅的读书“三遍法”并非泛泛而谈,每一法都贯穿着非常具体的行动。比如在第二法“记”中,他就始终做到边读书边批注。他的批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符号批注”,就是在书上标注不同的符号。他曾经在一些书里标注有红杠、蓝杠、红框、蓝框以及问号等符号。这些不同符号是他对书中某一内容的意见或看法的标志,反映着他在读书时的思考和想法,此后再次看到这些符号,都能很快使他进入思考状态。二是“时间批注”,就是读书后记录下读的时间、地点、遍数。叶帅习惯反复阅读一本书,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全部回看,时间批注能够帮助他准确地查阅回顾。三是“文字批注”,就是在所读书中的某个地方留下文字。叶帅的读书“三遍法”关键点就在“文字批注”上。他曾在读过的书里,留下大量宝贵的文字批注。据说,他对列宁的《哲学笔记》进行过长期反复研读,还仔细研读了《哲学笔记》中所涉及的许多德国古典哲学的书籍资料,并对其中的内容作了各种标记和文字批注,记录了他关于这些内容的思考和认识。叶帅的这个读书“三遍法”,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当我由行政工作改做科研工作以后,我用“三遍法”“恶补”了一些我军政治工作学学科著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深深感谢老院长给我们留下的这一宝贵读书经验。

我读过一本名为《爱书元帅叶剑英:一位身边秘书的回忆》的书。此书生动叙述了叶帅读书奋斗的一生,体现了他活到老、学到老,学以致用的风采。据记载,叶帅终身恪守“抓紧时间工作,挤出时间学习,偷点时间休息”的座右铭,坚持做到“做一样,学一样。做一生,学一生”。他寻找各种时间读书,除了白天的工作间隙,还在早晚休息时挤出时间读书,也在外出路上或者视察途中寻机读书。他读书的面很宽,主张一个人的读书范围要尽可能广泛一些,不能仅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类的书,而要视野开阔一些,涉猎的范围广泛一些。他反复研读并作过批注的书籍,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天文、地理、历史等。他说:“在学术上,本来没有平坦的道路,只有不避艰险的迂曲攀登,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胜景。”

我爱读书,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叶帅的影响。每当我从长着一棵棵高大茂盛的梧桐树的叶帅旧居经过时,就不由得驻足凝望。我仿佛感到,从里面飘出来的一阵阵书香,是那么的浓烈、隽永。它们弥漫在整个军科大院,熏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军科人读书、著书,让科研创新的活力始终浸润着书香的芬芳。


作者:周培清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