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足迹:一座桥·一条街·一座山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4-06-03 09:08:22

    一座桥·一条街·一座山

    ■向贤彪

    在闽西的崇山峻岭中,有这样一个小山村,它就是松毛岭脚下的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又名钟屋村)。“这里是红九军团长征出发地,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长汀段核心区……”义务讲解员钟振华头戴耳麦、手执音响,正在为游客讲解中复村曾经发生的感人故事。

    一座桥。中复村的村口有一座接龙桥,是一座建于清代的木制廊桥。该桥取名接龙,寄托着中复村人迎接祥龙降临,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然而,在漫长的岁月里,村民的美好期盼却一次次化为泡影。直到1929年3月,红四军入闽解放了长汀,中复村祖祖辈辈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才拨云见日,翻身做了主人。从此,人们把“接龙桥”改名为“红军桥”。

    这是一座光荣桥。很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曾从这座桥上走过。刘少奇曾多次来到中复村组织扩红、支前、筹粮等工作。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备期间,时任福建省军区司令员的叶剑英,来到中复村一线进行战备检查及战前动员。

    这是一座英雄桥。在那如火如荼的土地革命年代,接龙桥成为红军的报名参军处。桥上的梁柱上贴满了红军标语,红四军的军旗高高飘扬在接龙桥头。当年,中复村青壮年革命热情高涨,纷纷到接龙桥报名参加红军。他们经过短暂的军事训练后,直接就从接龙桥奔赴前线,投身到反围剿的战场。由于报名参加红军的人太多,有些年龄小、身体还没有枪高的少年也前来报名参军。于是,负责招兵的红军就在桥柱上刻下一条1.5米高的刻痕。这是一支长枪加一柄刺刀的高度,是战争年代“人比枪高当红军”的印记。中复村一带先后有2000多人加入红军,踏上了无悔的革命征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

    走进中复村红九军团出发地陈列馆,一幅画吸引了游客——画中一幢普通的民房前,坐着一位女子,她在等着当红军的丈夫回来。据讲解员介绍,这幅画是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画中的女子叫赖二妹,与丈夫结婚后的第二天,她就含泪送丈夫当了红军。10个月过去了,赖二妹生下了一个儿子。她和儿子一直苦苦盼望丈夫回来,可直到30年后,她才得知丈夫战死沙场的消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中复村,在那条红军刻下的征兵等高线前,重温红色记忆,感悟长征精神,仿佛看到一队队红军战士从桥上走过,奔赴战场。“郎当红军莫念家,专心革命走天涯……”这是历史的回声,也是精神的传承。

    一条街。中复村有一条古老的街,早在明朝就已形成。街道宽约5米,全长500余米,鹅卵石路面,两边为土木结构瓦屋店面。它原是汀州通往永安、连城、上杭等地的一段官道,四通八达,商贾云集,十分繁华。

    中央苏区时期,中复村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红军来这里后,建立了苏维埃政府,成为远近闻名的“红屋区”。当年,毛泽东、朱德来过这里,在中复村的官厅铭公祠住了3天,访贫问苦,与贫苦农民共商翻身做主大计。红军在老街建立了苏区边贸经济中心,先后建立了茶油、粮食、铁器、布匹、食盐、爆竹、百货、农具等专业合作社。这些合作社既负责筹集支前物资,为红军做好后勤保障,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解决老百姓生活问题。

    在陈列馆里,目睹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一幅幅发黄的照片,让人既感受到当年生产繁忙、市场繁荣的景象,仿佛从历史深处传来打铁的铿锵声、叫卖的吆喝声;更让人感受到翻了身的苏区人民对革命的支持,眼前似有支前队伍忙碌的身影掠过。那是1934年9月23日,松毛岭战斗打响后,中复村及附近村的村民都投入到紧张的支前。男子修工事、送给养、抬担架,妇女做草鞋、送饭菜,连儿童也用竹筒送水到战场。家家户户都把门板拆下来,支援红军筑工事或做担架。“家家无闲人,户户无门板”,成为真实的写照,奏响了一曲军民同仇敌忾、可歌可泣的人民战争壮歌。

    一座山。中复村有一座山,地势险要,山上尤以松树为多,松毛岭由此得名。因山上长满松树、地上铺满松毛而得名。当年,红军曾在这里与国民党军进行了一场殊死的搏斗,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这就是著名的“松毛岭阻击战”。

    那场战斗打得太惨烈了。国民党军以三个师的兵力进攻松毛岭,敌人的飞机和大炮向红军阵地狂轰滥炸,数小时内发射炮弹几千发。敌人在炮火的掩护下,如苍蝇般蜂拥而上,一批又一批向红军阵地发起进攻。红军阵地一次次陷落,又一次次被顽强地夺了回来。此时,红军各处阵地工事大多被摧毁,焦土一片,断树残枝上挂着红军的衣服和血肉……

    在松毛岭上,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七天七夜,击退了国民党军数十次进攻,最终以伤亡近半的代价,拖延了国民党军的进攻步伐,为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实施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历史记住了这一刻:1934年9月30日,从松毛岭阻击战撤下来的红军第九军团举行誓师大会,奉命进行战略转移,迈出了他们开始长征的第一步。

    1989年,长汀县人民政府在当年中复村村民自发收殓烈士遗骸、建立“松毛岭烈士纪念塔”的基础上,在松毛岭下建起了一座8.8米高的纪念碑。杨成武将军为纪念碑题写了“松毛岭战斗烈士纪念碑”碑名。松毛岭巍峨绵延,盖因松毛岭阻击战一役,无数红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座比松毛岭更为巍峨的丰碑。山风习习,松涛阵阵。每一个来这里拜谒的人都驻足屏息,仰望丰碑,追怀英烈,无不受到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焕发起走好新的长征路的不竭动力。


作者:向贤彪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