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生士兵白涛的记忆中,有一个难忘的场景:清澈的天空下,一个高大的身影握着扫把,仔仔细细地打扫着通向山巅的台阶。伴随着“沙沙”声响,台阶上的沙尘扬起,在晨曦中泛着金光。
那天是白涛抵达甘巴拉的第4天,当时他刚从强烈的高原反应中缓过来,开始熟悉向往已久的连队。不久后的一次参观活动中,白涛在荣誉墙上的照片中认出了那个身影,看到了那个人的名字:王胜全。照片上的王胜全老班长,胸前的一枚枚军功章熠熠闪光。同样明亮的,是老班长那双格外有神的眼睛。那是一双习惯了在高处瞭望远方的眼睛,一双习惯了在手电筒的微光中拆换雷达部件的眼睛。那双眼睛里装着连队的大事小事、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也装着那些上山的台阶。
“甘巴拉英雄雷达站”授称30周年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白涛分享这段经历时,台下掌声雷动。我想,令当时的白涛和听众们深受感动的,正是以王胜全为代表的“甘巴拉人”的那份质朴和“以站为家”的热忱与纯粹。
王胜全在甘巴拉战斗了28年,如今已光荣退伍。他是迄今为止在甘巴拉英雄雷达站服役时间最长的战士。白涛也已经当兵9年,见证了雷达站的数次转型,立志像王胜全老班长那样当个好兵。
“甘愿吃苦、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的“甘巴拉精神”,是一茬茬“甘巴拉人”用奋斗书写的。无论身处何地,想起那座山、那块阵地、那些面孔,总能让人从中获得力量。
那场报告会后的采访活动中,我终于有机会前往心中向往已久的阵地。一下车,我就迫不及待地想用自己的双脚走一遍直上云霄的台阶。
台阶共有84级,数字并没有特别的含义,就像“5374”起初也只是那座山的海拔。时间长了,甘巴拉有了故事,那些数字也就有了故事。营房出门右转就是第一级台阶,台阶依山势向上铺设,中途经过可供官兵阅读学习的“5374书吧”,直抵山顶……那些台阶连接着官兵战训生活,仿佛诗行,书写着日复一日的坚守;又好像琴键,奏响胜利的序曲。其实,那些台阶是有名字的,官兵称它“战备路”。
在甘巴拉,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正常行走相当于内地负重40公斤。我踏上眼前的战备路,果不其然,感到很是吃力。我也不由得想起此前看到的官兵在战备路上奔赴战位的画面。
一名战士告诉我,在甘巴拉,1分钟内跑上山顶是“必修课”,要从呼吸练起,只有大口喘气、急促呼吸,才能迅速进入状态。不仅如此,官兵顶着烈日要上,迎着狂风要上,踏着积雪要上……在我们交谈时,刚好有4名官兵与我擦肩而过。他们奔跑着,掀起一阵风。向上奔跑时,他们并不怎么低头看脚下。日复一日地跑动在战备路上,哪一段陡峭,哪一段平缓,甚至每一段台阶的疏密、宽窄,他们都已了然于胸,形成了“肌肉记忆”。
我调整呼吸节奏,拾级而上。对于“相当于内地负重40公斤”,我亲身感受到,那并不像是顶着一件重物,而更接近于在身上绑了很多个沙袋。在甘巴拉,这些“配重”是无法卸下的,只能慢慢适应。登上甘巴拉,走路、吃饭、睡觉甚至呼吸这样平常的小事,都要重新学着适应。
沿着战备路攀登,每走几步,看到的风景各不相同。起点处的山坡上,远远就能看到一幅中国版图和嵌入其中的“祖国在我心中”6个鲜红大字。那是官兵就地取材,用空罐头瓶和石块拼成的。以往条件有限,新鲜食材难储存,官兵便以罐头为食。别出心裁的拼图和鲜艳的大字,在高原明净的天空下诉说着官兵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经过那幅拼图时,我听到风吹着沙砾敲打在那些罐头瓶上,发出铮铮声响。
继续攀登,台阶两侧开着一朵朵野花,点染出几分高原夏意。野花金灿灿的,像是一颗颗星星。最初山坡上盖着厚实的冻土,难以挖动,更不要说种草植树,只好任凭它光秃秃的。后来官兵从山下挖土运上来,于是,原本生长在土块中的野花,也就绽放在了阵地上。看着野花的茎一次次被大风抻直,叶片像鸟儿的小翅膀一样扑打着,我直观、具体地感受到“扎根”二字的含义。那些野花迎着阳光,在这氧气稀薄的高地,默默陪伴着官兵。
或许是因为野花的存在,我看到一只蝴蝶不畏艰险飞过来,翩跹起舞,又向着远方飞去。遥望天地相交处,一行淡青色的山横卧在视野的尽头,山巅覆盖的皑皑白雪闪耀着银光。俯瞰大地,一片湖泊如宝石般澄净,群山的影子尽收湖底。游走其间的白云,为这壮阔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行云如同洁白的鸟群,从一座山飞向另一座山。云是一道风景,回应着人们对天空的仰望。在甘巴拉,云很近,近到我从云中穿过而浑然不知。离云近的地方,氧气也更稀薄,也就越见精神,只是离都市的繁华与家中灯火可亲的温暖远了。
当年,老兵们对新兵王胜全说,在阵地不仅能锻炼本领、考验意志,更能升华思想境界。站在海拔5374米的山顶,天很大,地很大,心也很大,“山高兵为峰”的豪情诗意,涌动在我的心头。
去采访之前,我也曾听过一些甘巴拉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有新兵的成长、老兵的担当,有军人或去或留的抉择、军嫂聚少离多的生活,老故事里的新兵,到了新故事里就成了老班长……在甘巴拉,我认识了那些故事中的主人公们,甘巴拉由此不再只是一个名词,“甘巴拉精神”也显现得更加具体了。在我沿着战备路行走的见闻中,那些发生在营房、书吧、山坡上、山顶的故事互相关联,形成了一个广阔的图景。
官兵总说,扎根海拔5374米的山巅,只是“甘巴拉精神”的起点;传承发扬“甘巴拉精神”,必须向更高处进发。当置身于官兵日夜坚守的阵地时,我读懂了这句话。也正是这次甘巴拉之行,让我更加熟悉了边关的万里长风,每抵达一座高山,就有一面战旗高高扬起。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