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在大山深处的誓言
■王亚同 王 翔 本报记者 赵晓菡
巍峨武陵山,滚滚乌江畔。
在重庆市涪陵区,有一个名为白涛的小镇曾一度从地图上被抹去。来自天南地北的6万人汇集于此,挖山凿石,从1966年奋战到1984年。2002年,该工程解密,外界才知道他们建设的是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代号“816”。
“6万人守住一个秘密,时间长达36年,这是除工程建设本身之外的另一个伟大之处,也是工程建设者们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的生动缩影。”今年83岁的许双诚曾任816厂医院副院长、行政处处长。回首往昔,让他最自豪的是,自己有幸见证了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两个奇迹——挖出了世界最大的人工洞体,守住了一个绝密级国家秘密。
“平平无奇的山头里却藏着国家绝密,这可真是个奇迹”
“816工程紧靠乌江,背靠武陵山,被誉为‘世界第一人工洞体’,是三线建设时期1100多个中大型项目中的典型代表……”暑假期间,816工程景区游人如织,讲解员邓小芳正热情地为游客讲解。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应对紧张而复杂的国际局势,党中央作出进行“三线建设”重大决策。1966年,中央批准修建我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作为当年国家最高机密的地下核工程,“靠山、分散、隐蔽”是项目选址的重要标准。涪陵区白涛镇毗邻乌江、背靠武陵山,山高林密,地质稳定,成为专家眼中的“黄金宝地”。
选址白涛后,工程随即展开,数万青年从天南地北汇聚至此,开始了挖山凿石、架桥铺路的大会战。高峰时期,工程建设现场汇集6万名工程兵、核工业专家和支援人员。
“国家一声令下,大家二话不说收拾好行装奔赴深山。”许双诚告诉记者,作为放射科医生,他从甘肃抽调过来,乘火车一路过黄河、跨长江到达重庆,在乌江边停下脚步。
“条件艰苦,不输大漠”是潘开太老人最深的印象。他被选调为工程技术人员,于1969年来到工程现场。“前后来了数万人,哪有那么多房子住?我们最初住的是废弃仓库,四面透风。更多战士只能用牛毛毡等材料搭棚子住,后来才逐步搭起临建房。”潘开太回忆。
然而,比环境更艰难的是洞体开挖任务。由于山岩坚硬,缺少先进设备,整个洞体只能靠炸药和人力一点点凿开。陈怀文老人曾是一名工程兵,他所在的连队是“四好标兵”连队,也是当时全团坑道掘进的主攻连队。陈怀文回忆,工地实行三班制、四班倒,每个班必须在8小时内完成工作量,才能确保工程进度。“日常工作就是头戴柳条制的安全帽,面戴防尘罩,脚穿高筒水靴,工作服外再套防水衣,操作重达50多公斤的凿岩机,一个作业班下来,浑身湿透,筋疲力尽。”陈怀文说。
随着国民经济战略调整的需要,1984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816工程停建。此时,土建工程已完成85%。历时18年,建设者们在深山中挖出大小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130多条。有人测算,如果将开挖出来的石渣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可筑起1500公里长。
置身深不见底的洞体,不少游客感叹:“看似平平无奇的山头里却藏着国家绝密,这可真是个奇迹!”
“这是党和国家的秘密,我无权告诉你”
6万人、36年、国家绝密工程,如何做到守口如瓶?
许双诚回忆,工程启动后,当即成为“军事禁区”,对外称“国营建新化工机械厂”,还先后迁走400多户居民,所有工程技术人员须经严格政审,建设者们进厂第一课是保密教育。
在816,所有人都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参建人员各司其职,平常不准串岗,不准互相打听,对外写信不能透露工作内容。工程师只能看自己的图纸,在单位领的笔记本有编号,下班前必须上交保密科。战士们分区域挖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入证,上面标明工作地点,严格禁止在施工现场随意走动……
“从小生活在涪陵,包括我的家人在内,始终不知道这里是干什么的。”邓小芳说,作为一名讲解员,自己在学习和交流中,了解到更多建设者们的保密故事,并一次次向游客讲述——
816工程施工期间所有对外联系,只有重庆4513信箱和四川涪陵55信箱。参建者的家人不知道亲人到底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工作,一看来信地址,还以为是在大城市。数十年后,才知道信箱的真实地址竟在距重庆火车站近200公里的山沟里。
来自湖南的范氏兄弟,弟弟作为工程兵分到816工程,哥哥任816厂技术人员。因保密纪律,参与工程建设的兄弟俩竟然相互不知道,三四年没见面。直到有一天,两人在镇上意外相遇,相拥而泣。
有的参建者,由于久不与亲人朋友联系,很多亲友以为他去世了。甚至还有已经牺牲的参建者,最初连家人也不知道他们是为何牺牲。
816是什么?不知道;在哪里?不知道;去干什么?不知道;家人有疑问,无可奉告——严守党和国家秘密的纪律意识,已经深深刻入816工程6万名建设者和参与者的脑海,融进他们的血脉。
工程兵部队官兵转业退伍时,档案里都有一张“知密卡片”,要求终身保密。所有参建人员在回归正常生活后,都默默为党和国家保守秘密。2010年4月,百余名参建老兵故地重游,第一次零距离探访他们曾参与建造的庞大“山洞”,退伍几十年的老兵们这才了解当年自己为之流血流汗的工程是什么。
时至今日,不少816建设者依旧严守保密纪律,“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一位名叫韩志平的老人,几年前接受采访时已重病在身,连认人都困难,但听说记者要了解816工程建设情况,神经一下紧张起来:“这是党和国家的秘密,我无权告诉你。我没有接到通知。”
“816工程不只是一个奇迹,更是一个不可磨灭的精神符号”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近日,涪陵区人武部组织机关干部、文职人员来到816工程景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军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纪律约束更加严格。816工程的参建者们保守国家秘密36年,用实际行动践行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的铿锵誓言,是部队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涪陵区人武部领导介绍,今年以来,他们将816工程纳入各类培训现场教学点,通过案例教学、访谈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教学等形式,推动党纪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走进816工程,入口处宣传墙上“要守口如瓶”“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等鲜红标语,吸引着每一名参观者的目光,工程内“洞中有洞、洞中有楼”的壮观景象,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如今,816工程景区已成为全市党政机关和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保密教育的重要场所。2023年,816工程景区入选重庆市首批保密教育示范基地,今年又被列入重庆市第八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816工程不只是一个奇迹,更是一个不可磨灭的精神符号。”涪陵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党纪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涪陵区紧密结合实际和资源优势,串联整合816工程景区、李蔚如烈士陵园等,规划形成“816工程、三线记忆”“生死大义、蔚如故里”“罗云星火、红军遗址”等教育路线,打造“行走中的纪律课堂”,引导党员干部在重温革命历史、追寻红色记忆中汲取精神力量、提升党性修养。今年以来,5000余名党员干部前往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接受警示教育。其中,816工程景区接待市内外60多个党组织、4000余名党员参观学习。
在当地,816工程相关单位亦成为各级党组织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热门场所。他们以816工程的典型事例为生动教材,依托实景场地,组织党员聆听工程亲历者讲述执行保密纪律的故事,沉浸式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着力增强党员干部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
涪陵区廉政教育中心党员李潇曾多次参观816工程,每一位亲友到涪陵,她都会推荐前往游览参观。“老一辈新中国建设者们听党指挥、无私奉献、不畏生死、献身祖国的精神,永远闪耀着光芒。”李潇如是说。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