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暑假,军校学员们投身社会实践书写奋斗故事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4-08-20 08:37:05

    火热的暑假,满满的收获

    ■刘  畅  魏四方  张俊义

    8月,阳光似鎏金般火热,透过窗户打在床边。陆军装甲兵学院学员孙玉坤一边擦着额头的汗,一边整理着自己面前一个特别的小箱子。暑期社会实践即将开启,他要带着这个箱子奔赴乡间,收集段段散落的红色记忆,讲述那被岁月尘封的故事……

    同一时刻,该学院“砺剑宣讲团”的成员们正反复打磨稿件内容,他们希望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到一个个社区。作为俱乐部文艺骨干,学员钟奕洋则希望用画笔描绘红色军史,用细腻笔触传递感人情怀……

    踏歌而行,梦想启航。这个假期,军校学员们怀着满腔热忱出发,投身火热的社会实践。传承红色基因、书写奋斗故事,他们接力点燃信仰火炬,激扬强国强军的青春力量。

    暑假期间,陆军装甲兵学院学员参观红色场馆。颜禹铭摄

    打开“红色记忆箱”,这里有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山东威海,是陆军装甲兵学院学员孙玉坤的家乡。假期里,这座海滨城市游人如织。沐浴着海风,许多年轻人无法将眼前的岁月静好与曾经的残酷战争联系在一起。

    小时候,在参观胶东革命纪念馆时,孙玉坤被一张张黑白照片、一件件历史文物所震撼。胶东,这片英雄的土地,见证了无数革命先辈的英勇斗争。在抗日战争时期,胶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组织抗日武装,建立了山东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之一。

    那是孙玉坤第一次深入了解自己家乡地区的革命历史。站在抗日英雄伟岸的雕塑前,他内心油然而生出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英雄的敬仰,利用这个假期,孙玉坤踏上了搜集红色记忆的旅程。穿梭在胶东大地,他随身携带的小箱子里面,装着相机、笔记本、录音笔和几本历史书籍。

    “要知道自己到哪里去,首先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孙玉坤称这个箱子为“红色记忆箱”。每当他通过走访找寻到有关革命的历史物件,就拍一张照片放进这个箱子里收集起来,再用文字与镜头,去记录那背后的一段段浴血历程、奋斗故事。

    为了这次社会实践,孙玉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专门前往家乡的多处史馆研究了当地不同时期的革命历史,并在相关社区和村委会的支持下,登门拜访了一些革命老人和烈属家庭。

    打开这个“红色记忆箱”,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本日记。那泛黄的纸张上,写着这样一段话:“亲爱的家人,如果我没能回来,请不要为我哭泣。我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战,我死得其所,死而无憾。”

    1940年的一个寒冷冬日,一位年仅25岁的战士,在一次夜袭日军据点的行动中,为了掩护同志们安全撤退,孤身一人留下阻击敌人。子弹打完了,他用刺刀与敌人搏斗,最终壮烈牺牲。80多年后的今天,在这位英雄的后代家中,孙玉坤仿佛聆听到穿越时空的呼唤,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所具有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这些故事,是老一辈革命英雄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孙玉坤眼中闪烁着泪光。

    在一个乡亲家里,孙玉坤被一件有着弹痕的旧衣服深深触动。那时,由于物资匮乏,军装难以配发充足,许多战士就是穿着这样的衣服,与敌人进行着殊死的搏斗。衣服上的弹孔,诉说着当年战斗的激烈和抗日英雄的英勇无畏。

    在孙玉坤搜集的过程中,有些物件因年代久远,变得陈旧破败;有些信件也因保存条件不佳,字迹已然模糊。但他没有放弃,用笔记本记录下每一个故事的细节,尽可能地还原那些红色记忆。

    追寻的过程中,孙玉坤还拜访了一位民间收藏爱好者——李永健老人。他的屋内,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旧物件”:墙上挂着锈迹斑斑的军刀,桌子上陈列着泛黄的信件,角落里堆满了革命时期的宣传画和报纸……每一件都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背后都承载着一段历史。

    在这些珍贵的收藏中,孙玉坤的目光被一张褪色的纸条吸引。它静静地躺在一本无名旧书的夹页中,仿佛是被遗忘的时光信物。

    那是一张当年的解放军战士留下的欠条。尽管纸条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依然能辨认出那朴实无华的字句:“因战事所需,今借入百姓玉米面粉八斤……”简单的几句话,承载着深深的军民鱼水情。在那个物资短缺的年代,解放军战士严守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不忘给百姓留下这个欠条。

    这张欠条,让孙玉坤对那个时代的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他明白,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历史,每个故事都是宝贵的记忆。他的“红色记忆箱”因此更加丰富,不仅承载着革命的热血与牺牲,更增添了一份军民情深的醇厚。

    “红色记忆箱”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历史与现实、过去与未来,承载着对民族精神的坚守。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孙玉坤满载而归。他将自己收集的革命物件的照片和资料整理归档,计划在归队后举办一个小型展览,让更多的人能了解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

    走近“红色故事微讲堂”,这里开出一朵美丽的花

    学员罗晟豪是陆军装甲兵学院“砺剑宣讲团”的成员之一。今年暑假,他和战友们开展返乡社会实践,面向当地社区居民宣讲党史军史故事。

    罗晟豪的“第一站”,选择了家乡淄博市正在开展的新时代文明实践讲堂。午后,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落在了讲堂里的书架上,金色的光斑在书脊上跳跃。举步登上讲台,感受着胸腔里同样在跳跃的激情,罗晟豪深吸一口气,开始了他的讲述。

    此前,罗晟豪精心挑选了《红星照耀中国》《青春之歌》等著作选段,以引入自己想要讲解的内容。定下具体方向后,他心中也曾有过忐忑,“我真的能够触动听众的心灵吗?真的能让他们从历史中感受到信念的力量吗?”

    他深知,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将心中的问号拉直。然而试讲中,他的声音带着些许生涩,讲稿中有些句子也不够通俗易懂。试讲还不到10分钟,台下有些人面露困惑,还有人开始窃窃私语。

    讲完后,他虚心地征求大家的意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对他说:“孩子,你的讲述很有力量,但能不能不要讲得那么高深,好让我们能听得更明白?”一位带着孩子的妇女也建议:“如果能让故事生动些,孩子们会更感兴趣。”

    “听众的呼声,就是努力的方向。”为了让讲述深入浅出,将英雄的故事传递到聆听者的内心深处,罗晟豪一遍遍打磨讲稿,反复进行试讲,最终令讲述既保留了红色故事的厚重,又增添了平易近人的温度。

    又一次,罗晟豪站上讲台。面对台下前来听他宣讲的群众,他从大家的眼神中确认,这些千锤百炼的故事像种子一样,播撒到每个人的心中。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我们的先辈,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信仰的长城!在革命的浪潮中,无数青年投身其中,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篇章!”激昂的声音在实践讲堂内回荡,每一个字都像是敲在听众心上的鼓点,唤醒了他们对历史的共鸣。

    随着故事的展开,罗晟豪感到自己与听众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联系。当看到大家的眼神由最初的好奇转变为深深的感动,他心中涌现出一股暖流。

    “你们觉得,这些革命先烈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条道路?”罗晟豪和台下听众交流互动。

    孩子们纷纷举手,他们的回答充满了童真,也充满了真情。

    “因为他们爱我们的国家,他们想要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一个小女孩说道。

    “他们很勇敢,他们不怕困难,他们愿意为了我们牺牲自己。”一个小男孩补充道。

    作为一名军校学员,罗晟豪此时不仅是一个讲述者,更是一个传播者,将革命先烈的精神播撒给成长中的孩子们。

    宣讲结束后,罗晟豪思考着返校后的汇报交流。他想,“红色故事微讲堂”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花……

    绘上一抹“爱国红”,这里有永不褪色的印记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蒋垛镇,是苏中革命火焰燃起的地方。早在1925年,这里就诞生了原泰县地区第一位共产党员。同时,这里还是苏中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诞生地和红十四军发祥地之一。

    8月,阳光宛若金色绸缎,轻覆在广袤的田野上。稻穗低垂,随风泛起层层金色波浪,构成一幅流动的田园诗画。此次的返乡社会实践,学员钟奕洋想要采取一种新的形式。他打算和当地美术学校的师生携手,进行一次特别的艺术创作——红色墙绘,用画笔将爱国主义精神绘入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回乡第一天下午,钟奕洋便马不停蹄地前往蒋垛镇进行实地采访。行走在田埂之间,踏访苏维埃纪念馆,他心中涌动着源源不断的创作激情。

    “墙绘不是色彩的涂鸦,而是一次心灵的触碰、一次历史的对话。”钟奕洋说,他计划在乡村的老墙上,绘制出一幅幅饱含深情的画面,让过往的行人停下脚步,去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和不灭的精神。

    “爷爷好,我是一名军校学员,暑假回到家乡,希望能了解一些家乡的红色故事。”钟奕洋诚恳问道。

    乡亲们黝黑的脸庞上留着岁月的印迹,眼神中闪烁着光芒。钟奕洋认真倾听他们讲述的每一个故事,不时点点头,用笔记录下那些珍贵的细节。

    其中,一位年迈的老人,讲起了苏中首个红色苏维埃政权所在地区委书记孟起安的英雄事迹。

    那是1947年春天的一个夜里,正在领导群众开展游击战的孟起安不幸被捕。关押期间,敌人将他的手掌和肩骨用铁丝穿起来上锁,并反复毒打。孟起安几次昏死过去又被冷水浇醒,但他依然紧咬牙关、只字不说。穷凶极恶的敌人没有办法,只好将他押往刑场,准备行刑。

    “你们杀了我孟起安,会有千千万万个孟起安为我报仇,共产党人是斩不尽的!”浑身鲜血淋漓的孟起安面不改色、昂首挺胸。他至死不屈,用尽全身最后一丝力气大声高呼:“共产党万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永远定格在了运盐河畔、银杏树旁。

    老人的声音有些哽咽,村民们听到这里,都陷入了沉默。钟奕洋的内心也被深深触动,他闭上眼睛,仿佛能看到孟起安慷慨就义前与敌人英勇斗争的场景。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所要做的不仅是画一幅画那么简单,而是要通过画笔让这些英雄的故事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记住他们。

    军校学员与美术学校学生围绕历史革命故事进行创作。颜禹铭摄

    钟奕洋与当地美术学校的师生选择先在手中的画板上进行草稿打磨,而后再联系当地村委会选址墙绘。绘制过程中,美术学校的学生们负责主体画面创作,他则负责细节的描绘。

    烈日当空,汗如雨下,他们用画笔一笔一笔勾勒出革命先烈的英勇形象。

    “眼神,是人物的灵魂。”美校学生杨锦雯边画边说。她知道,只有将革命先烈眼神中的坚定表现出来,这幅画才能打动人心。

    “这不仅仅是一幅画,而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钟奕洋希望通过这幅画,让每一个路过的人都能从中感受到那份不屈的力量。

    初稿完成,村民们被这些生动的画面所吸引。他们围在画板前,凝视、聆听着钟奕洋和团队成员讲述其中的故事。

    “这幅画让我想起了我爷爷,他当年也是一位革命战士。”一位村民感慨地说,“爷爷已经去世很多年了,他们都是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甘愿付出的人。”

    钟奕洋听后深受触动,更加坚定了创作画作的初心与信心。墙绘完成后,他准备邀请附近村庄的乡亲们前来参观,并在每幅墙绘前设置讲解点,由团队成员讲述创作背景和创作意义。

    这个暑假,充满了青春、阳光、汗水和激情。那些红色的记忆,在学员们的共同谱写下,汇聚成动人的诗篇,讲述着一个个关于信仰与传承、理想与追寻的故事……


作者:刘 畅 魏四方 张俊义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