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腻抒写青春壮歌
■李 仲 董 伟
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队伍里,除了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还有红二十五军。和三大主力相比,红二十五军长征距离短一些,途中也没有爬雪山、过草地,但同样是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聚焦这一光辉历程,新近出版的《三千儿郎:从鄂豫皖到陕甘边》(河南文艺出版社)一书,带读者跟随红二十五军的将士踏上长征路,感受那段血雨腥风、激情燃烧的岁月。
该书以红二十五军重建和长征为主要线索,以地域转换为框架,分为“大别山上红旗飘”“踏上征途”“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胜利会师”4个篇章。这既是清晰的时间脉络,又是对红二十五军历史功勋的高度概括总结。
循着这支英雄部队的足迹回溯,1932年11月,红二十五军浴火重生,在大别山坚持了两年武装斗争,有力支持了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大别山上红旗飘”实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抹亮色。1934年11月,根据中央指示,红二十五军开始“踏上征途”战略转移,跨过平汉铁路,转战桐柏山、伏牛山,打破了敌人3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胜利进至陕南。继而以武装斗争为先导,广泛发动和武装群众,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离开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西征北上与陕甘红军“胜利会师”,取得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斗的胜利,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创造了条件,实现了与中央红军的“胜利会师”。
从叙事手法上看,作者摒弃了传统的按时间、事件叙述的线性写法,采用了70个独立的、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故事,用一个个点串联成书。这些故事简洁凝练,有的侧重事件,有的侧重人物,但无一不饱含感人的历史细节,具有强烈的精神感染力和冲击力。这种用片段故事凝缩历史、强化细节的写法,不仅使该书更具可读性、引人入胜,而且更容易升华出理性的思辨与探究。因为历史的细节,往往喻示着未来的走向。在第1篇“旗开得胜郭家河”故事里,读者可以看到国民党军每到一地都大肆劫掠,宰食鸡鸭耕牛,而红军则纪律严明,秋毫不犯。对比之下,百姓贴出了对联“白军来了鸡犬不宁,红军来了鸡犬不惊”,横批是民心所向也是走向未来的“灭白兴红”。红军严明的纪律要求,体现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这一军规能以歌曲的形式出现,方便战士记忆,入脑入心,源于程坦和刘华清两位音乐的门外汉,套用在大别山时唱过的《土地革命完成了》的曲调,形成军歌并迅速传唱开来。这就是第4篇“率先唱响《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的故事内容。
读完该书,读者会有所感悟,从鄂豫皖到陕甘边,红二十五军的长征是将士们用双脚走出来的,更是用血肉之躯拼杀出来的。他们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读懂了他们,就读懂了这一伟大征程胜利的历史必然。这种情感上的认同、精神上的共鸣,源于作者用一种情感逻辑而不是故事逻辑贯穿始终。这一情感逻辑,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
譬如,“鏖战独树镇”讲述了红二十五军长征中生死攸关的一战,是长征精神的具体体现。1934年11月26日,正当红二十五军先头部队准备从方城县独树镇附近跨过许南公路时,突然遭到敌人的猛烈袭击。危急关头,军政委吴焕先抽出一把大刀,高呼:“同志们,现在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共产党员,都跟我来……冲啊!”他带领手脚冻僵的红军战士与敌英勇战斗,打退了敌军的进攻。面对敌军四面合围的危险处境,红军战士依靠当地百姓带领,走小路跳出了敌军包围,进抵伏牛山东麓。
值得一提的是,红二十五军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五六岁,许多战士是名副其实的“娃娃兵”。正是这样一支队伍,一路征战,一路播撒革命火种,在长征途中建立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红二十五军长征伊始不足3000人,抵达陕北时已发展到3400余人。这些显著特点,书中皆有全面真实的讲述,成为感染读者、引发思考的着力点。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该书的出版恰逢其时。作者将思想性、艺术性、通俗性有机融合,用透彻的研究、生动的细节、真挚的情感、质朴的语言,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讲述红二十五军的长征故事,给读者带来精神的洗礼和奋斗的力量。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