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两个“战场”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4-08-28 17:32:48

  英雄的两个“战场”

  ■王家勇

  日前,作家周建新创作的报告文学作品《静静的鸭绿江》(沈阳出版社)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作品书写了战斗英雄孙景坤在和平年代的华丽转身。他深藏功与名,全身心投入乡村建设。作品让读者感悟到这位战斗英雄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都保持着一心为国尽忠、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作品共分为10个章节,其中前5章讲述孙景坤落户丹东山城村,作别新婚妻子后,义无反顾走向硝烟战场、逐步成长为英雄的故事。这期间,他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并多次荣立战功。作品的后5章,讲述孙景坤1955年复员回乡后的故事。返回家乡后,他参加农业合作化、种树造田、主业副业两手抓,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作品前半部分聚焦孙景坤的战场与战斗生活,对恢宏的战斗场景进行了细致描写,让战火中出生入死的英雄形象、革命战士的爱国主义情怀跃然纸上。在作品后半部分关于孙景坤投身乡村建设的写作中,作家用质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主人公在乡村建设的“战场”上默默耕耘和鞠躬尽瘁的故事。从解放战争到乡村建设,这既是人物活动的背景,也是作品深厚思想情感得以铺展开的空间。作品通过一位战斗英雄的华丽转身,抒发表达中华儿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浓厚家国情怀。正是有了这些默默奉献的英雄,中华民族才得以从艰难困苦走向繁荣发展。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品着重凸显了孙景坤身上的英雄色彩。作品让读者看到解放四平、转战辽西、解放海南岛等战役中的英勇战士,看到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强渡清川江、激战龙水洞的副排长,也让读者看到修路造田、带领村民度过饥荒、脱贫致富的生产队长……作品对孙景坤的成长以及在不同时期所彰显出的英雄形象,进行了立体呈现。

  此外,作品还为读者揭示了孙景坤形象的“另一面”:新婚后与妻子分别时,内心的柔软和不舍;脱下军装转换身份时,内心的复杂和纠结;面对孩子们,作为父亲的深深“愧疚”。在家人面前,孙景坤不再是那个冲锋陷阵、战功赫赫、吃苦耐劳的军人和村干部,而是一位平凡的丈夫、普通的父亲。作品在人物形象的描绘中,让英雄“返璞归真”,为英雄形象赋于“血肉”,由此也拉近了英雄与读者的距离。

  作品中,孙景坤的一生都与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落户山城村后曾参加过两次“土改”,深刻感受到了土地对农民生存的重要性。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放弃城市生活的机会,毅然重返家乡务农,带领村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成立致富小组,修堤坝、造良田、栽草莓、种树林、度饥荒……甚至还把自己的土地分给外来的贫困户。作品深情书写了孙景坤对土地的感情。正是因为对土地的热爱,才让孙景坤的一生与乡土、农村有了难解之缘。在孙景坤躬耕的土地上,有他在战火时代洒下的血和泪,也有他在和平年代播下的汗水和希望。作品里还有作家对土地情结的自我投射。作家曾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亲身投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中。这使得作家与这位“时代楷模”产生了深刻的共情,让作品更加饱含真情实感。

  写好一部报告文学作品,不仅需要细密书写人物的经历与事迹,还要把人物活动放置在大的时代背景中,将个人命运与时代相结合。《静静的鸭绿江》书写的时间跨度是从革命战争年代写到新时代,展现孙景坤在战场和家乡两个“战场”的光辉事迹。主人公孙景坤的个人经历与国家发展历程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得作品更具历史感和时代感。鸭绿江水奔腾不息,历史和时代都将铭记那些为国家民族无私奉献的人们。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