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夏北浩”
■马雪宁
“夏北浩”,是我在空军文职人员入职培训时听到的名字——1964年,空军授予夏北浩“机械师尖兵”荣誉称号;“夏北浩检查法”作为机务官兵维护保养飞机的科学有效方法,在全空军推广;2007年,空军授予夏北浩生前所在中队“夏北浩模范机务中队”荣誉称号……
今年秋天,我跟随“空军红色地标巡礼”活动采访组,奔赴空军航空兵某旅“夏北浩模范机务中队”采访。我们一路向北,沿途金黄的秋叶渐远,大片的针叶林又闯入视野。在凛凛秋风中,我忽然想起夏北浩的故乡是广东新会——当年的他,是如何适应北方漫长的严冬?如何用布满冻疮的手为心爱的战鹰拂去霜花?第一次看到雪时,他心中有怎样的感受……想到这些,他的形象在我心中又生动了几分。我想,走进夏北浩奋斗过的地方,通过具体的人与实际工作场景,应该能更深刻理解认识他。这让我激动不已。
走进“夏北浩模范机务中队”,一座雕像吸引我驻足观看。中队干部告诉我,这就是夏北浩的雕像。雕像高高站立,一手握着老式登机梯,一手遮着前额眺望远方。凝望雕像,我在想,他的目光里会有什么呢?应该有波澜壮阔的云海,也有凌云而上的战鹰!
在“夏北浩模范机务中队”的荣誉室,展陈着许多反映夏北浩事迹的珍贵照片资料。这些照片大多拍摄于机务工作现场,照片中的夏北浩,要么在埋头工作,要么在手把手带教。一张张带着岁月痕迹的照片,引发我的遐思——那些曾经飞掠云海的战鹰银翼,是否还保留着他手心的温暖?夏北浩手把手带出的徒弟,想必也带出了新的徒弟,让空军航空机务优良传统薪火相传……在中队的那些日子里,我时常与官兵交谈,他们对夏北浩“三负责”精神总能脱口而出——“对战斗胜利负责、对战友生命负责、对国家财产负责”。
这次采访,让我直观感受到“传承”二字的分量。在活动现场,我见到一位老人,他是一名1968年入伍的老兵。谈到夏北浩,他满脸自豪:“夏北浩在技术、思想、工作方面都经常指导我,在他的指导下,我也慢慢成长起来。”如今,夏北浩带出的众多徒弟已是白发苍苍,而夏北浩的精神品质和工作方法,经过数十年接力传承,仍然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活动中,我们采访了夏北浩的一些徒弟。面对镜头,他们分别说出师傅曾经对自己的叮嘱:“在飞机上干工作一定要认真负责,不能马虎”“无论祖国将何种机型交到我们的手上,都要做到极端负责、精心维护”“机务工作要热爱、坚持,并形成一种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干出好的成绩”……一字一句饱含着机务官兵的责任心与奋斗激情。他们中最年长的郑继华1965年参军,从事机务工作20余年,仍表示“当兵没当够”;最年轻的耿幸,曾在11天内连续2次荣立个人三等功……他们以夏北浩为榜样、向夏北浩学习,传承的不仅是夏北浩的精神品质与过硬技术,还有关乎一钉一铆、手把手教授的工作方式与方法。
“宁肯自己辛苦千百遍,决不让飞行员担半点风险。”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夏北浩的负责精神与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品质。一名飞行员在夏北浩雕像前接受采访时说:“无论我飞的是哪一架飞机,无论是哪一个机械师在负责保障,我都对飞机充满信心。因为我知道,他们是夏北浩的传人。”这份信任是机务人员用扎扎实实的工作赢得的,是年复一年辛勤付出换来的。我想,飞行员说出的这些话,也是对夏北浩“宁肯自己辛苦千百遍”极致负责精神跨越时空的回应与肯定。
随后,我们来到中队开展维护保障工作的机棚。一架架战鹰整齐停放,机翼下的机务兵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他们默契配合,每道环节、每个动作都从容不迫。不经意间,我又想到荣誉室里那些黑白照片上的人。在我眼前忙碌的他们,与夏北浩和他的战友、徒弟们,是多么的相像!一年又一年,一茬又一茬机务官兵,就是这样勤勤恳恳工作着。当战友、徒弟谈起对夏北浩的印象时,我们频频听到“负责”“谦虚”“实在”“和蔼”“爱护士兵”这样的“关键词”。此时,一个形象更加立体饱满的夏北浩浮现在我的眼前。
活动中,我们见到了夏北浩年逾八旬的妻子许执限。“老夏,已经好几年没来看你了。现在部队发展得这么好,你可以安心啦!”她在女儿夏思红的陪同下,将捧在怀中的鲜花放在夏北浩雕像前。刹那间,我感到那尊雕像似乎可以听到、看到周围的一切——眼前的鲜花与亲人、战友与后辈,以及新时代人民空军的建设发展。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