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联勤保障中心第967医院文职人员王小微——
步履匆匆干劲足
■田 多 刘奕麟 本报特约记者 汪学潮
三月辽南,春意盎然。朝阳跃出海面,洒向沈阳联勤保障中心第967医院。血管外科主任、转改文职人员王小微像往常一样,提前来到办公室整理汇总医疗数据、患者情况、工作进展等。
确认当天手术计划、协调各科室工作、讨论新技术应用……早会上,科室人员精神饱满、思想集中。“人工智能在某些医疗领域作用显著,能够帮助医生提升诊断效率和准确性,但难以替代医生的专业判断和临床经验。”针对近期有患者上网查询病情后,对医生的治疗方案提出意见,王小微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科室人员形成共识。
血管外科是临床医学中风险较高、挑战性较大的学科之一,除心脑血管病外,所有外周血管病都在其治疗范围内。多年前,该院接诊血管疾病患者时,往往只能转诊到其他医院进行手术。为提高诊治质量水平,他们成立血管外科,王小微被任命为科室主任。上任之初,面对人员少、设备不足等诸多困难,王小微没有退缩,在医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医疗人才和医疗技术是科室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加快培养出一批专业人才,提高救治能力。”王小微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除定期邀请军内外专家进行授课指导和手术帮带外,在每周开设的“小讲堂”上,王小微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自己的临床经验,结合实际病例与大家交流工作心得。在模拟手术训练中,从术前准备到术后护理,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操作,王小微都严格把关,有效提升医护人员能力素质。经过强学强训,科室诊疗水平显著提升,被评为“四铁”先进单位,王小微荣立个人三等功。
一次,一位患者突感胸闷和胸背部疼痛。经检查发现,患者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内膜破裂,合并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若不立即手术,后果不堪设想。血管外科团队迅速制订手术方案,并在相关科室全力协作下连续奋战数小时,成功封堵夹层破口,使患者转危为安。
近几年,科室还健全完善严格的应急响应机制,确保接到急救任务后,能够迅速完成集结和部署,开展高效的多学科联合救治。前不久,在一次腹主动脉瘤急诊手术中,血管外科、麻醉科、手术室等多科室医护人员迅速集结,凭借默契的配合和精湛的技术,成功挽救了患者生命。
在王小微带领下,团队定期深入基层部队开展巡诊,为官兵普及血管疾病防治知识。针对有的官兵对血管疾病认识不足等情况,王小微主动与基层卫生机构建立长期帮扶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培训,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官兵。“您的科普讲解太及时了。”一名战士跑步时偶尔出现小腿无力、麻木、酸胀等症状,休息几分钟后症状就会消失,因此没有在意。听完王小微的科普讲解,这名战士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早期腿梗。由于治疗及时,这名战士很快痊愈。
这些年,王小微上高山海岛、访边防哨所,不断提高医疗业务能力。采访结束那天是个周末,王小微没有休息,而是带着团队开展巡诊义诊。“他在卫勤保障事业面前激情似火、全力以赴,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一名团队成员这样说。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