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武警工程大学法学教研室加强学科建设筑牢法学教育基石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5-04-16 08:21:05

筑牢法学教育基石

——武警工程大学法学教研室加强学科建设纪事

■雷 鸣  王琳茸

仲春暖阳透过百叶窗,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武警工程大学法学教研室某办公室墙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对这个案例的分析与评价需要再斟酌一下……”教研室主任、文职人员刘联恒正带领大家围绕课程改革进行讨论。

“刘主任,我是李路平,感谢您和团队编写的《武警法学应用教程》为我们解决了法律困惑……”工作时接到的一个电话,让刘联恒想起了前不久的那次“送法下基层”活动。

那天,刘联恒带领教学团队驱车数小时来到武警某支队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授课结束交流讨论时,李路平讲述了执勤时的困扰:遇到地方人员在警戒区外私自拍摄警卫目标的情况,该如何依法处理?

“这种事件重点在化解而非对抗,建议采用劝导方式。”刘联恒耐心回答,“准确区分事件性质,并选择合法合理的执法手段予以应对,遂行任务才能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相统一。”李路平连连点头,认真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随后,刘联恒为官兵赠送团队编写的《武警法学应用教程》,还表示可以观看学习他们制作发布的相关课程。

放下电话,刘联恒向同事转达了李路平的感谢。教员、文职人员阎皎欣喜地说:“咱们编的教程在部队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努力没有白费。”

几年前,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消息传来,教研室教员积极响应改革强军号召,全部转改为文职人员。

“我们要构建研究武警部队法律现象的法学分支学科,为部队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法律人才。”从此,这个平均年龄不足40岁的团队开启了一场“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没有经验、没有模板,他们就深入基层部队,与官兵同吃同住,倾听大家的心声和困惑。

一次座谈会,一名参会代表反映,官兵在执行任务时情况复杂多变,对于使用警械和武器的时机和限度这一问题,相关规定较为笼统,他们不容易准确把握。

“官兵的‘挠头事’,就是团队成员的‘心头事’。”他们立即前往知名法学院校取经,请教专家教授,收集典型案例。最终,一套科学、系统、具有武警部队特色的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形成,为部队练兵备战、维权执法等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在学科建设的漫漫征途上,他们从未停下探索创新的脚步。近年来,教研室研究成果获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武警部队军事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负责的《武警法》课程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刑法》课程被认定为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

2021年,他们成功申请武警部队首个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两年后首批法律硕士研究生正式入学。他们制订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开设专业核心课、武警法学特色课,自主编写课程基本教材。至此,体现武警部队人才培养特色的法律硕士专业教学体系形成。

为使课程更有军味战味,刘联恒组织团队创新教学模式,增加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让学员结合任务实践掌握法律知识。团队还积极搭建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与多个任务部队密切合作,安排研究生参与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工作。

一次,某部执行某重要任务前,邀请教研室团队提供法律指导。教授、文职人员邹南带领官兵深入研究,为该部制订了相关行动方案。任务结束,该部领导感言:“有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我们执行任务更有底气!”

如今,大学法律硕士的报考人数逐年增长,教研室团队已成功申报多项国家级和军队级课题,成为武警部队法治建设的“智囊团”,为战斗力提升和部队法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者:雷鸣 王琳茸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