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缠万贯的“讨米人”
■杨思聪 王祥宇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刘启耀,奉命留守苏区打游击。
在一次突围的战斗中,刘启耀身负重伤,昏迷过去,与组织失去了联系。苏醒后,他强忍着伤痛前往一处山洞,这里藏着党组织交给他保管的一笔经费——13根金条和一些银元首饰。刘启耀把它们包裹好带在身上,踏上了寻找组织的漫漫之路。
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刘启耀隐姓埋名,边乞讨边找组织,渴了就在溪边喝口水,饿了就向附近人家讨点饭吃,入夜就躺在茶亭破庙里休息,未曾动用公款分文。历经千辛万苦,刘启耀终于找到了组织,随后和一部分原苏区领导干部,在泰和县成立了中共江西临时省委。革命需要经费,刘启耀果断将这笔公款如数上交。人们这才发现,流浪乞讨两年多的刘启耀,竟然是个腰缠万贯的“讨米人”!
习主席在谈到刘启耀的故事时,深刻指出:“我们只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才能应对‘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破除‘四风’顽疾。”一心为公,一尘不染。刘启耀“腰缠万贯”却宁肯乞讨也不动公款,如数上交给组织,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应当具备的公私观。
历史记下了这生动的一幕:为节省革命经费,刘启耀号召机关工作人员“反对铺张浪费,厉行开源节流”,要求所属各级一切经费开支都要注意“十二分的节俭”,自己则带头从家里挑米到省苏维埃政府办公。对此,妻子不理解,他解释说:“共产党的官,再大职务也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后来,刘启耀忙于工作,无暇回家背米,妻子就挑米从兴国老家,赶到宁都送粮。“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这首广泛流传的歌谣,便是刘启耀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
公私一念间,荣辱两世界。在面对公与私的问题上,心有信念、行有规矩,就能做到克己奉公、清廉自守;心有戒尺、行有所止,就能克制私欲,防止“一念之差”“一时糊涂”所带来的无法挽回的恶劣影响。如果任由私欲膨胀、私心作祟,混淆了公私、模糊了界限,小问题就会演化成大错误,就有很大可能堕入违纪违法的深渊。
公私分明、不谋私利,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黄克诚同志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对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乃至老部下也都始终严格要求。在中纪委工作期间,得知一位老部下组织欢迎、欢送干部,在京西宾馆花400元公款吃饭,他当即严肃批评了这一做法,并安排专人核查。最终,老部下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400元补上饭钱,并作了检讨。
上世纪60年代,谷文昌同志担任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但他的家里却没有几件木制家具。二女儿结婚时,想让他批点木材做家具,结果被他严词拒绝:“我管林业,如果我做一张桌子,下面就会做几十张、几百张,我犯小错误,下面就会犯大错误。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这一做法看似不讲人情,却体现了共产党人应有的公私分明。
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共产党员“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必须正确处理好公与私、义与利、是与非、苦与乐、亲与清的关系,“把谋求特权和私利看成是极大的耻辱”,方能经受住各种诱惑考验,在事业上踩得实、行得端、走得远,一辈子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在处理公与私的问题上,很多优秀共产党员为我们作出了榜样。老红军黄开群经常提醒自己“公私两个口袋要分清”,面对军需仓库人员送来的鸡蛋,他坚决不收;老英雄张富清转业到地方工作以后,历经多个岗位,从不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和家人谋私利……正如古人所言:“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公、私二字是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每名党员干部都应把清正廉洁作为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工作作风来保持,做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所要求的,“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