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台独史观”终会将台湾推向危险深渊

2025-05-19 10:56:42

彭韬

彭韬,男,博士,湖南株洲人,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研究专长为两岸关系、台湾史、台湾政党选举及港澳台问题研究。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与省部校级科研课题。出版个人专著一本,主编两本,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及CSSCI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

   344375

     作者 彭韬 华中师范大学台港澳研究中心副主任

    “台独史观”并非是一种学术话语体系,而是打着学术旗号的学理谬论和政治操作。它以“台湾主体性”和“去中国化”为核心要义,与“台独”行径共存共生,妄图抹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割裂台湾与中国的历史关系,将“台湾人”和“中国人”对立起来,图谋构建所谓的“台湾主体意识”的合法性、正当性、必要性。“台独史观”将台湾社会塑造成“被压迫者”,煽动“本省人”与“外省人”对立,甚至将闽南文化、客家文化与中华文化割裂。例如,民进党将闽南语改称“台湾台语”,试图切断与大陆及福建的文化脐带。这种操弄导致台湾社会陷入统“独”意识形态对抗,加剧政治极化。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赖清德却刻意操弄“欧战叙事”,将台湾光复的史实消解于所谓“民主阵营”的意识形态对抗中。这种对二战历史的刻意篡改,不仅暴露出“台独”分子数典忘祖的卑劣本质,更折射出其妄图割裂民族血脉、挑战国际法理的政治图谋。当民进党当局将历史虚无主义作为政治工具时,他所挑动的“台独史观”对台湾社会的危害是系统性、深层次、不可逆的,其本质是通过篡改历史、割裂文化、制造对立来谋取政治私利,这使得台湾正被推向一个认知错乱、发展停滞、安全失序的危险深渊。这种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历史修正主义的毒害:从记忆断层到身份迷失

  民进党当局通过“文化台独”操作,在教育领域实施“文化阉割”。当局通过修改课纲、重构历史叙事,将台湾史从中国史中剥离,甚至将“中国史”并入“东亚史”,淡化两岸血缘与法理联系。例如,2025年台行政机构将占台湾人口96%的“汉人”改称“其余人口”,企图抹杀中华民族主体地位。这种操作导致台湾青年对中华历史淡忘,价值观错乱,造出惊人的历史断层——台湾年轻人许多不识孙中山、岳飞,搞不清历史年代顺序,把孔子视为外国人,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而非中国人。当教科书将嘉南大圳等殖民基建美化为“现代化典范”,却对数十万被强征的“台籍日本兵”闭口不提时,这种选择性记忆实则是为“去中国化”铺路。当孙中山的头像和蒋介石的铜像被悄然移除,取而代之的是所谓“转型正义”的政治叙事,这种物理空间的历史抹除,正在制造整个世代的身份迷失。这样最终导致的后果是教育政策被政治化,教育被当局操弄成为“台独”认同的工具。2025年学测语文满级分人数创15年新低,教师批评课纲删减文言文导致学生文史能力弱化,而这正是“去中国化”教育的直接后果。

  二、发展逻辑的悖论:经济“脱钩”下的现实困境

  在操弄“台独史观”的同时,民进党当局强推“非红供应链”,却陷入难以自圆其说的经济悖论。台湾对大陆年贸易顺差超800亿美元,岛内半导体产业七成营收依赖大陆市场,这种深度依存关系让所谓“经济自主”沦为政治呓语。更富讽刺意味的是,当台积电被迫赴美建厂遭遇文化冲突和技术流失时,民进党吹嘘的“民主芯片同盟”显露出空心化本质。新竹科学园区的厂商发现,失去大陆市场后,所谓“价值供应链”带来的不是产业升级,而是订单锐减和产能闲置。这种背离经济规律的政治操弄,已导致台湾地区,民生凋敝成为“台独史观”的最佳注脚。

  三、安全困境的加剧:大国博弈中的“棋子”命运

  赖清德将台湾绑上“民主同盟”战车的企图,本质是将2300万民众置于大国博弈的火药桶上。美军在台海年均10余次的所谓“自由航行”,带来的不是安全保障,而是擦枪走火的战争风险。当台湾防务预算逐年提高,2025年度岁出编列4760亿元新台币,较2024年度增加约9.6%,而基层士兵却仍在使用美国售卖的41年前发霉的防弹背心,这种畸形军事化暴露了“倚美谋独”的虚幻性。更危险的是,2024年美国众议院通过所谓“2024国防授权法案”,将台湾列为“非北约主要盟友”,这充分说明美国正将台湾推向代理人战争的前沿,民进党当局以为用军购方式缴“保护费”,就可换得美国撑腰是大错特错。美国正在将台湾“棋子化”,在中美大国博弈中,美国不愿为台湾而战,为避免中美冲突,而愿意将台湾打造成为“刺猬”和“豪猪”,这也是美其名曰强化台湾所谓“防卫韧性”。

  四、国际法理的破产:虚幻“国际空间”的必然终结

  “台独史观”对国际法体系的挑战,在联合国2758号决议前前显得尤为荒诞。当台湾地区连续七年未能获邀参与世界卫生大会,当洪都拉斯等“邦交国”接连转向,所谓“国际能见度”已成镜花水月。赖清德在立陶宛设立的“代表处”门可罗雀,与大陆使领馆前排队签证的人潮形成鲜明对比。赖清德希望出席所谓“邦交国”已故教宗方济各丧礼、新教宗利奥十四世的就职典礼,均被拒绝。5月13日,台湾两个“邦交国”海地和圣卢西亚的代表却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这种国际社会的集体选择,印证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法理效力——世界上已有183个国家与中国建交,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在历史与现实面前早已破产。

  “台独史观”将两岸关系扭曲为“国家对抗”,赖清德公然将大陆视为“境外敌对势力”,炒作“民主对抗威权”叙事,企图裹挟台湾民众支持“台独”分裂。这种言论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挑战国际法基础,但历史长河的流向从不因政治操弄而改道。从1945年台湾光复时万人空巷的欢庆场景,到今日两岸年贸易额突破3000亿美元的紧密联结,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发展现实早已编织成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当民进党当局为迎合美国将“台积电”变成“美积电”,台南赤崁楼前的郑成功雕像依然凝视着海峡对岸——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强烈反差警示世人:任何割裂民族血脉、挑战国际正义的分裂行径,终将在14亿中国人民捍卫国家统一的钢铁意志前碰得头破血流。台湾的前途系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的福祉系于民族复兴,这是历史的大势,更是不可违逆的时代正道。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黄杨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