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经纬网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600多年前,陶渊明辞官归隐,留给中华民族一个宁静和谐的田园梦。或许,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南山。
初夏时节,台胞苏原庆家的后院,枇杷、桃子、葡萄、板栗高低参差,西红柿、辣椒、黄瓜、茄子长势喜人,收割的油菜籽一垅一垅堆在地上,高大的枇杷树上挂满了金黄的果实,苏原庆与伴侣刘保芳,坐在桂花树下,分执二胡、古筝,一曲《渔舟唱晚》,舒缓悠扬的曲调飘荡在葱茏的小院。
今年是苏原庆在湖北省武穴市花桥镇饶垴村居住的第六年。在这里,他当农人、品香茗、练书法、会朋友,骑山地车……“乡野的一年四季让我觉得特别亲切,自在。”他表示,在这里,我找到了我的宝,我把自己留在了这里。
1960年,苏原庆出生于台湾台中市,年轻时一直从事电脑程序员工作。1993年因工作到上海出差,这是他第一次踏上大陆的土地,便有一种触电的感觉。“在这里,我听到来自各地的说话声音,就仿佛儿时在眷村听到的一样,感觉很熟悉,很亲切,有一种叶落归根的感觉。”
2003年,他开始投身跑马拉松、铁人三项,骑行,户外徒步等运动,在山水间寻找心灵的归宿。
2006年,他彻底厌倦了与代码打交道的日子,告别职场。他对自己说,每一个人都应该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一次,他带着山地车和40多公斤行李,踏上了从西宁-拉萨-林芝的骑行之旅。
“当时,腾格尔的歌曲《天堂》在台湾流行,歌中描绘的水草丰美、羊肥马壮的草原景象,令我心驰神往。”苏原庆回忆说,这场2000多公里、历时20余天的骑行,让他领略到与台湾完全不同的壮美景观,也让他萌生继续探索大陆的想法。
因为自小爱茶,骑行归来,苏原庆一头扎进福建、云南等地茶山,跟随茶农攀爬陡峭的岩壁采摘原茶,体验茶叶采摘、晾青、杀青、揉捻、干燥全过程。
2007年,他在上海田子坊开起茶舍,当上了茶人。
“做茶就是做人,简单理解就是做好茶、说好话,交天下好朋友。”苏先生说到这里,微微含笑,话语温和,眼中带光,令人动容。
缘份来敲门的时候,门板都挡不住。一场茶舍雅集,苏原庆认识了在上海打工的武穴姑娘刘保芳。
初相识的他们,一个在市场东,一个在市场西;一个用二胡诉说着思乡的情绪,一个用古筝在与命运抗争。两个完全不同命运的人在此刻交汇,划响了生命的乐章。
2019年,保芳母亲病重,已在商海打拼多年的两人毅然放弃上海生活,回到饶垴村。两人在饶垴村选购一栋带有900余平方米后院的民房,一点一点地将杂草丛生、乱石密布的荒地,改造成生机盎然的果蔬园。
从软件工程师到茶人再到农人,苏先生的所有跨界都在寻找一种安静的力量。
如今他的这方小院,已成为村民特别爱光顾的场所。
采访中,不断有村民来访,有人找他喝茶聊天,有人给他送来小龙虾,野枇杷,还有人约他去镇上打球……
“苏先生人很好的,在村里,他经常帮助村民修理电器、网购、自行车加气,我们干农活回来,他会喊我们去他家喝茶,打兵乓球,我们也没有把他当外人。”村民如是说。
“我在这里,也跟村民学到了很好的道理。那年天旱,庄稼不好,我很着急,村民会安慰我说‘天收走了’!这觉得这话很有哲理,四季轮替,自有遵循,大河不干,小河有水,与自然相处,我们得敬畏自然。”
在饶垴村,苏原庆与村民特别合契,这让刘保芳感觉特别幸福。她表示,最初决定回来时,还担心苏先生会不适应当地的环境。回来后,苏先生不仅学会了生火做饭,干农活,还与当地人相处得特别融洽,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前些日子他参加武穴市迅达杯乒乓球比赛获得单打第五名,他很高兴呢。我家乒乓球桌也经常有村民来玩,还有人约着和我们一起去骑行。下个月,还有几个上海朋友想来我们这里小住……
在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下,这些年村里也发生了不少变化。黑化的柏油路现在一直通到家门口,武穴东站三年前开通,30分钟就能搭乘高铁去往其它的城市,快递网点也入了村。谈及这些改变,苏先生表示,“很享受现在悠闲、平和的生活,我希望在这里一直生活下去。”
饶垴村,这个中国大陆行政区划中的小小村庄,就是台胞苏先生的南山,这里承载着他的田园梦。在这片土地上,一切都淡然有序,苏先生用自己的实践解析着现代社会背景下,如何实现心灵的宁静与自由。(熊进玉)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